结直肠息肉(CAP)是结肠黏膜上皮及黏膜下腺体局限性增生,向表面腔内突起的良性隆起性病变,是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病。40周岁以上,建议每年检查一次结肠镜。
症状
息肉多无症状,往往是在内镜或X线检查偶尔被发现。较大的息肉可引起消化系统症状,如腹部不适、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但多因症状轻微和不典型而被人忽视。直肠的长蒂息肉在排便时可见肿物自肛门脱出。部分息肉可引起大便带血、粘液血便。体检常无阳性发现。息肉综合征者常有胃肠外疾病的相应表现,如口唇粘膜、口周皮肤、手脚掌面有黑褐色色素斑者,提示有Peutz-Jeghers综合征的可能。
分型:分为腺瘤性、幼年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
检查方法:大便常规检查、隐血实验适用于肠道疾病的基础筛查;进一步需要行肠镜检查,该检查为结直肠息肉病诊断的金标准。
治疗原则:小的增生性或炎性息肉因无癌变潜质,可不处理。但大的息肉及病理证实为腺瘤者,为避免息肉梗阻,出血及癌变,应予以摘除。
治疗方法您瞧一瞧
内镜下息肉摘除术:有蒂息肉常用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半球状的小息肉可用高频电凝烧灼法及热活检钳钳除,激光气化法、微波透热法及内镜下氩气刀治疗主要适合已明确息肉性质的病变。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主要适用于消化道扁平隆起型息肉。
内镜-外科联合切除:主要用于多发性息肉内镜下无法完全切除者。
外科切除术:适合较大息肉引起梗阻或不适合内镜摘除者。息肉癌变若内镜下摘除证实蒂部无癌细胞浸润者均属早期癌,无须外科治疗。但蒂部有浸润或不能确证癌浸润深度则应作外科切除术。
腺瘤有蒂
无蒂腺瘤
管状绒毛腺癌
幼年性息肉,体积较大,表面糜烂,组织学上多有囊肿潴留。
错构瘤
结肠增生性息肉
炎性息肉与纤维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发红,呈长杆或豆芽状常多发并伴粘膜炎症背景。
预约挂号请
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yfhl/11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