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肠息肉 > 预防护理 > > 正文 >

肠息肉肠癌的近亲

1

什么是大肠息肉?

今天重点普及一下大肠息肉的相关知识。

息肉,其实就是块多余的“肉”,或叫赘生的“肉”,在体内空腔脏器由黏膜覆盖的内表面上,鼻腔、声带、胃肠、胆囊到子宫、膀胱,都是它们喜欢生长的地方。医生会按生长的部位进行命名,譬如“鼻息肉”、“胃息肉”、“直肠息肉”、“膀胱息肉”等等。如果某一部位长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就叫“多发性息肉”。

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能有息肉生长,其中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比较少。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明确病理性质后则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诊断学名称,如结肠管状腺瘤、直肠原位癌、结肠炎性息肉等。

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且有恶变倾向。

2

大肠为什么会长息肉?年龄、饮食因素与生活习惯

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者发生率较高。

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发病率就会显著降低。高脂肪膳食能增加肠道中的胆酸,胆酸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吸烟史在20年以内者多发生小的腺瘤,而吸烟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发大的腺瘤。

基因与遗传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某些多发性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患者由其父母生殖细胞内遗传得到有缺陷的抑癌基因APC等位基因,而结肠上皮内的另一个APC等位基因在出生时是正常的,以后当此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时,则在突变部位发生腺瘤,这种突变称为体细胞突变,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炎症刺激肠道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如慢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等,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有报道认为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

肠黏膜损伤

大便中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形成肠息肉。长期便秘患者,经常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

其他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

3

哪种肠息肉容易发生癌变?

肠道息肉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

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

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见。

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机会,是癌前病变,应积极处理。但也并非所有腺瘤都会发生癌变。

大肠腺瘤癌变的影响因素包括:

腺瘤大小、数目;

组织病理学类型;

大体类型;

典型增生程度;

腺瘤患者性别、年龄等因素。

一般来说,带蒂的、直径小于2cm、表面光滑、镜子推动活动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径较大(大于2cm),表面有出血、溃疡,镜子推动活动度差的往往往是恶性的机会较大;肠镜下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诊断,正确的处理是将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以最终判定息肉的性质。

4

肠息肉恶变时间有多长?

据最新的一些文献报道,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5年,一般约在40岁后(有些人会更早),息肉会长成癌,在这段时间内如果能及时检查发现并切除,息肉就再没机会癌变了。

5

发现肠息肉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肠癌。

6

息肉切除是否等于解除了癌变警报?

息肉的生命力极其旺盛,虽然切除了,但是你的生活习惯没变,体内环境没变,适合息肉生长的土壤还在,还会生根发芽,死灰复燃!

所以,即使切除了,还要谨遵医嘱,定期检查。

以结直肠息肉为例:

肠息肉疾病具有很高的复发性,这次是在直肠,下次很可能在其他部位发生。因此,患者在术后谨遵医嘱,定期检查很重要。

7

发现肠息肉的患者,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呢?

养成定期复查的习惯

凡已经明确大肠息肉的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肠镜,防止长大后出血或癌变。

调整饮食禁食辛辣、油炸、肥腻、高蛋白及刺激性食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且有规律,避免因低纤维素导致便秘,得了息肉的病人应戒烟戒酒。

适当运动

右半结肠是以副交感神经分布为主,适度锻炼使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从而肠蠕动加强,使得粪便在右半结肠内停留时间少,对肠黏膜的作用减少。

保持好心情

人的神经过度紧张,支配内脏器官蠕动的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胃肠蠕动,从而导致便秘并增加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总之,防止肠息肉演变成肠癌,最重要的一点是“防重于治”。

我司现推出的肿瘤易感基因检测项目中有“直肠癌”检测,欢迎咨询!

文/互联网权威医学网站,内容经我司医学博士确认

图/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中医治疗白癜风好吗
手上白癜风注意事项

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yfhl/9566.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jwd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肠息肉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