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肠息肉到结肠癌
结肠息肉,其实就是结肠粘膜表面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结肠息肉往往随时间推移逐渐长大。研究发现,超过90%的结肠癌由结肠息肉转变而来,这个过程一般需5~10年,但个体差异较大。我们通过病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情况。
1病例1: 张男士,60岁,便血半年,不伴有明显腹痛,以为痔疮未就诊,自行使用痔疮药膏后病情时好时坏。后至我院行肠镜检查发现直肠息肉已癌变。该病例的情况反映出部分人缺乏医学常识,有小病自治的心理。提醒大家有便血的情况要及时就医。
2病例2:张女士,65岁,6年前出现便血,肠镜检查发现是乙状结肠息肉,经切除活检为良性的腺瘤样息肉。医生叮嘱要定期复查肠镜。张女士术后再未出现便血症状,于是也将医生的嘱咐忘在了脑后。近期再次出现便血症状,结果来院检查发现结肠息肉复发并癌变。该病例反映出结肠息肉的反复出现性;做了息肉切除应定期复查,以预防的结肠癌。
3病例3:刘男士,50岁,4年前父亲因结肠癌住院治疗,医生嘱其也做个肠镜检查,他未在意。近期出现腹痛、腹胀的情况,经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已癌变,并堵塞肠腔引起肠梗阻。该病例反映出结肠癌的遗传倾向。
结肠息肉的病因结肠息肉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情绪等因素有关。
人的基因改变不了,但生活习惯可以改变。西化的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容易发生结肠息肉,多进食绿叶蔬菜、西红柿、茄子、胡萝卜等,有利于肠道蠕动,减少结肠息肉的发生。
结肠息肉的分类结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恶变;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其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
结肠息肉的症状多数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出现便血、粘液便、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便秘等异常;因此,发现结肠息肉需行结肠镜检查。
早期发现结肠息肉肠镜是早期发现结肠息肉的有效办法。肠镜检查可能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无痛肠镜的开展使得更多
病人能够接受该项检查。
我国结肠肿瘤筛查目标人群为50-74岁人群。建议有以下情况的人群及时进行肠镜检查:
1.便潜血阳性或不明原因贫血
2.一级亲属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史
3.本人有结肠息肉、癌症病史
4.有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慢性腹痛、体重下降
5.慢性阑尾炎、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炎性肠病、血吸虫病、盆腔放疗史
6.长期精神压抑
切断结肠息肉癌变之路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目前亦没有药物能够使之消退,如果不及时处理,其可慢慢长大,癌变几率随病变增大而升高。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有时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发展成腺瘤的可能。因此,一般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切除,切断息肉癌变之路。
结肠息肉的治疗
结肠息肉3cm多可以选择肠镜下微创治疗,该办法较外科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花费少。根据息肉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类型等等,操作难度不一样,风险也是不一样的。最担心的风险包括:出血、穿孔、息肉切除不完全、心脑血管意外等等,但一般而言很安全。息肉切除后应该送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息肉性质和是否完全切除;有时候需要追加手术。
结肠息肉复发与复查
切除了息肉,但人的基因未变,环境未变,所以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定期复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的病人都应该复查。
(2)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
(3)对于术后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瘤变的息肉容易复发和癌变,为保险起见,有条件者根据个体情况更加密切的复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白癜风医院呼和浩特哪家好四川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yfhl/1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