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息肉?
简而言之,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凡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
一般来说,肠息肉是良性病变,它可小至芝麻、绿豆,也可大至核桃。数量可从1个至数百上千个不等。从形状上来说,有带蒂息肉、亚蒂息肉、扁平息肉之分。息肉开始时很小,不会引起疼痛、便血等症状,多数长在直肠和乙状结肠,而该段结肠也是结肠癌的好发部位。
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结肠息肉腺瘤到大肠癌的演变理论。研究显示有结肠息肉的患者,结肠癌发病率是无结肠息肉患者的5倍。结肠息肉及结肠癌有相似的临床症状,而且近3/4的结肠癌变由结肠息肉发展而来。
息肉分为以下几类:
1.腺瘤性息肉:这是最为常见的息肉之一,也是临床上最受重视的息肉,在结肠和直肠最为多发研究表明,结直肠腺瘤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结直肠癌。在病理学上又可以分为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样腺瘤的癌变率最高。腺瘤性息肉大小不一,大部分的巨大息肉都是腺瘤性的,也有部分腺瘤性息肉比较小。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结肠腺瘤并不表现为隆起的息肉,而是平坦甚至凹陷性生长。
2.炎性息肉:又叫假息肉,这类息肉是由于粘膜在炎性刺激下增生形成的,临床上常常见于慢性结肠炎的病人,比如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肠道慢性感染等。炎性息肉常为多发,多数在1厘米以下。有时慢性炎症刺激可以使息肉成桥状,两端附着,中间游离。炎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3.增生性息肉:在大肠,还常常发现增生性息肉。尤其是在直肠和乙状结肠更多见。这种息肉一般很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表现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增生性息肉不会发生癌变。
4.错构瘤性:这类息肉非常少见,比如幼年性息肉及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有些错构瘤性息肉可以癌变,但是癌变率一般非常低。
5.其他:以息肉为表现的肠道疾病还有很多,比如一些除腺瘤以外的肠道肿瘤可以表现为肠道的息肉,比如有些淋巴瘤,肠道类癌等等。
黑龙江白癜风医院青海白癜风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yfhl/1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