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逐渐
到底什么是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严重不严重,需不需要切?
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大肠息肉?
到底什么是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就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的总称,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长,其中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包括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
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明确病理性质后则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诊断学名称,如结肠管状腺瘤、直肠原位癌、结肠炎性息肉等。
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腺瘤性两种。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怎样明确肠息肉性质?
肠镜下从大体形状上大致可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一般来说,带蒂的、直径小于2cm、表面光滑、镜子推动活动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径较大(大于2cm),表面有出血、溃疡,镜子推动活动度差的往往往是恶性的机会较大。
大肠息肉的早期症状
肠息肉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对患者健康很不利,尤其是当出现症状时,更是会影响患者的健康及正常生活,一经发现就要及时摘除,以防造成更大的影响。那么,对于肠息肉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呢?
便血。如果长了肠息肉,那很容易出现便血现象。而当出现便血情况时,很多患者会以为是痔疮,因为没有及时防治,可能给身体带来更大的危害。其实痔疮和肠息肉便血症状是不一样的,痔疮引起的便血多是在大便后滴血,血色为鲜红色,平时不会出血。对于结肠息肉引起的出血,则常是混杂在大便中间。
便秘、腹泻,伴有腹痛。当患上肠息肉时,患者可有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或是出现便秘,不明原因的腹泻等症状,尤其是如有便秘和腹泻交替反复出现,或是伴有腹痛现象的,那么就要引起注意,很可能是有肠息肉,要及时就诊检查,以便确诊。
贫血、消瘦。如果肠息肉数量过于多,或者病情发展到后面的阶段比较严重的时候,就会出现全身性的症状,一般是会出现贫血或者极度消瘦的情况。
除以上三种症状外,还有一些息肉较大的,可引起肠套叠,造成肠梗阻而引发腹痛。而如果是直肠息肉带蒂的,有可能在排便时出现息肉脱垂于肛门外的现象,这种情况小儿多见。总之,当出现上面这些类似于肠息肉的症状时,患者一定要及时就诊,以明确原因后及时防治。
如何预防、缓解大肠息肉的出现呢?
大肠息肉作为一种常见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都带来了极大危害。除了要注意及早检查和治疗外,更要重视疾病的早期预防。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对预防肠息肉非常重要。
要戒烟限酒。世界卫生组织早有预言,如果人们都不再吸烟,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症将减少1/3;烟和酒是极酸的酸性物质,长期吸烟喝酒的人,极易导致酸性体质。
饮食要掌握好禁忌。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对于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也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发霉的食品等,要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要防止病从口入。
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压力,要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压力是重要的癌症诱因,中医认为压力导致过劳体虚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体内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性物质的沉积。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引起气滞血淤、毒火内陷等。
要加强体育锻炼。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多在阳光下运动,多出汗可将体内酸性物质随汗液排出体外,避免形成酸性体质。
日常生活要有规律。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人,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容易患肠息肉。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使细胞增生,突变疾病远离自己。
总之,为了预防结肠癌的发生,目前提倡早预防、早检查、早治疗,及时肠镜检查,就能阻断结肠息肉转化为结肠癌。
医院肿瘤科特聘专家刘鲁明主任提醒,如果发现身上有息肉,先确认是什么类型的息肉,再根据数量、位置和集中程度,考虑是继续观察,还是切除。对于容易致癌的肿瘤,及时将癌症扼杀在摇篮里。预约专家号
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yfhl/12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