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的直肠癌被错认为痔疮,发现已是中晚
每当犯了的时候,就去药房买一些痔疮膏药、槐角丸什么的,有时吃了也管用。由于怕疼、怕花钱,一直没有看过医生,就这样一直拖拉了2年之久。
直到不久前,他感觉“痔疮”严重了,一天要拉十几次,到最后几乎都是血水,这才感到事态严重,不治疗不行了,才来到我们消化内科求治。
果不其然,肠镜发现,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有一环周样巨大病灶,这哪里是痔疮啊,分明是进展期肠癌!该患者在这次来诊前,出现便血已经2年多了,反复多次以“痔”诊疗,痔疮膏涂抹过,中西药都吃过,医院看看。
像这种情况,至少是进展期,只有外科手术了,具体分期还需要等待病理和免疫组化,预后也难以预料。
分享几个类似病例:病例1:
马某,女,52岁,近半年偶有大便带血,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不规则隆起型病灶”,病理示“腺癌”。
病例2:
陈某,女,54岁,反复大便难解10年、偶有大便带血2年,肠镜检查示“直肠隆起浸润型病灶”,病理示“腺癌”。
以上2个病例,无一例外在出现便血症状时候,当成了痔疮,没有及时检查和治疗。
同样是便血,也有及时检查的病例,从而及早发现避免了悲剧发生:病例3:某男,57岁,间断大便带血2月,在我院行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息肉样隆起”,病理示“腺瘤性息肉”。
这种情况就是癌前病变,算是发现的非常及时,在内镜下切除,就能避免发展成癌。如果当痔疮拖延几个月,甚至一年,那就不好说了。我国直肠癌发病率高、88%的病例曾被当成痔疮!
20年以前,中国的大肠癌的发病率是10/10万左右,到了年,已经到了20/10万,增加了一倍,在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达到了30-35/10万。
每年约有40万人被诊肠癌,近20万人死于肠癌,其中85%发现时候已经是中晚期,5年存活率低于30%。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在结肠癌当中,超过一半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这种类型的大肠癌早期多半是以便血为主。
可是我们总会把便血误认为是痔疮,或者是因为担心肠镜检查有些痛苦,抱着侥幸心理而不愿意进行肠镜检查。
因此,人们遇到便便带血,超过90%的人会当成痔疮处理,要么置之不理,要么买点痔疮药。
实际上,这就是我国结直肠癌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
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的直肠癌病例,在获得确诊和治疗前,都曾经被不同程度的误诊误治过,70%-88.57%的病例曾经被当做痔疮治疗。
造成便血的原因有多种
其实,造成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复杂,除了痔疮、肛裂和肠癌,还有很多种疾病也会出现不同颜色、不同性质的便血;
比如溃结、克罗恩病、胃癌、肠套叠、大的肠息肉、小肠出血、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以及某些口服药物,也会引起便血等也能引起便血。
便血的量、颜色、伴随症状也不相同。
因此一旦出现便血,千万不要想当然地当成痔疮!
“绝”大部分结直肠癌是由息肉演变而来,比如从很小的腺瘤性息肉到肠癌这个历程约5-10年时间,所以“健康”人在35岁应该做肠镜检查,40岁必须做一次肠镜检查(有家族史的更应根据其情况提前),发现苗头(息肉)切掉它,就能肠治久安。
就这么简单!
哪些人是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
1、家族史:家族成员中有人患过大肠癌,尤其是直系亲属患大肠癌,是大肠癌的高危因素。2、生活方式:长期高蛋白质、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习惯,并且缺乏体育锻炼会增加大肠癌的发病几率。3、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等一些肠道慢性炎症的病人容易患大肠癌。除定期检查外,还应养成4个好习惯:
1、饮食上要少高脂肪、高热量、高胆固醇食品,避免饮食过量。2、生活上要作息规律,劳逸结合。3、重视便意,不久蹲厕所,便时不要分心。4、心理上要保持心情愉悦及情绪稳定,避免暴怒、惊恐等不良情绪。温馨提示不管您有无消化道症状
无痛胃肠镜检查,
35岁应该查,40岁必须查!
发现胃肠不适要及时就医,别让胃病常伴身边!在生活中,如果当你或身边的朋友/亲人出现“胃痛、胃胀、反酸、烧心、口苦、口臭、嗳气、腹泻、便秘、便血”等胃肠不适症状时,记医院进行胃肠检查,预防胃肠病变发生。切记不可拖!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北京知名消化内科专家刘文霞教授亲临我院坐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yfhl/12263.html
- 上一篇文章: 便便带血就是痔疮小心误判酿成大错
- 下一篇文章: 痔疮克星金槐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