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由于很少引起症状,所以往往不易被发现,多数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内镜、X线、B超等检查技术的进步,消化道息肉的发现率大大提高了。
息肉(polyp)是一形态学名词,泛指一切空腔脏器向腔内突出和隆起的病变。肠息肉其实就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的说,是长在肠管内的肉疙瘩。肉眼上看来同样是一个息肉,实质上却可能是不同的疾病。不同性质的息肉,预后和处理绝然不同。从病理学的角度出发,息肉的类型主要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根据不同类型,肠息肉的癌变率从3%~30%不等。其中腺瘤性息肉癌变几率相对较高。一般而言,基底部宽的息肉、多发性息肉、息肉大于2cm、病程在两年以上者等恶变率较高;腺管乳头状或乳头状腺瘤性息肉恶变率高。若是恶变率高的息肉则需要及时切除,以绝后患。
在治疗方面,专家认为只要内窥镜检查所能到达的消化道部位,均可在内窥镜的直视下行息肉的圈套摘除或行电热、电凝切除,同时可以把切下来的组织进一步化验,在显微镜下病理检查判断良恶性或者是否属于癌前病变。小的、数目较少的息肉一般在肠镜检查时就可以一并切除。只有特别大的息肉或者怀疑癌变的息肉会转到外科开刀手术切除。内镜下切除无需剖腹,也不用切除病变部位的肠管,手术过程简单易行,手术创伤小。一方面可以消除恶变的隐患,另一方面可以解除患者精神上的顾虑,因此应采取积极的检查和治疗态度。
肠息肉容易被忽视,因为其一般没有临床症状,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肠息肉患者出现便血、粘液便、腹痛等异常,而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因此要确诊肠息肉还得依赖结肠镜等检查。建议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隐血等检查,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这类人群包括: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肠息肉者;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年龄大于50岁的人。此外,坐的时间越长,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越高。肠息肉的早期确诊非常重要,研究发现,及时治疗能使结肠癌的发病率降低70%~90%。
来源:北京护理学会
北京哪里有治白癜风的儿童会患白癜风
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yfhl/1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