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息肉,大家都不会陌生,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改善及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胃肠道息肉已经成为成年人的常见疾病,那么儿童会不会存在胃肠道息肉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一种息肉就好发于青少年,叫幼年性息肉病。
病例分享:
患儿10岁,因“排血便”入院,根据家长的描述,一段时间以来宝贝大便带血,呈鲜红色血液。
为明确出血原因,患儿父母带孩子来到我科咨询,李星月副主任详细对孩子进行了全身评估检查,排除了痔疮或肛裂引起的出血后,与父母沟通决定为患儿行电子结肠镜检查,考虑到患儿年龄较小,我科内镜医师在麻醉师的配合下,对孩子进行了无痛肠镜检查。
结果显示距肛门6cm处见直径约1.5cm大小的带蒂肿物,表面充血;对于儿童来说,内镜下治疗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极大减少患儿的痛苦。综合考虑患儿的健康状况以及与家属充分沟通之后,我们为患儿做了肠镜下息肉切除术治疗。
手术过程简述:
术后标本立即送检,结果示:
患儿术后12小时后流质饮食,无不适症状,恢复顺利,术后第三天出院。
一、息肉病分型,大致分为以下5种:
1.腺瘤性息肉:如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肠道内可见成百上千的息肉,易癌变,多有家族史。有的患儿还会合并其它脏器的病变,形成各种综合征。
2.错构瘤性息肉:如黑斑-息肉综合征,也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约50%患者有明显家族史,国外报道发病率为1/20万。黑斑息肉综合征患癌的几率比正常人高,但比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低。
主要表现为面部、口唇周围和颊黏膜的色素沉着以及胃肠道多发息肉,主要症状是腹痛。
3.幼年性息肉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特点是
1)主要见于儿童;2)胃肠道有广泛的多发性息肉;
3)息肉中心有许多腺体呈充满粘液扩张的潴留囊肿。
4)有家族史者,有癌变倾向;
5)多为无症状性便血,1/3患儿会发生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6)息肉位于结肠远端时可能发生腹泻等表现。
4.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为儿童肠道炎症、便秘等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无遗传倾向,一般无癌变风险。
5.其它息肉病:化生性息肉及粘膜肥大赘生物等,儿童罕见。
二、息肉病诊疗手段:
当前儿童息肉病需胃肠镜检查摘除息肉后,做病理分型+基因诊断确诊。目前国内较有经验的内镜医生,遇大部分息肉病时都可不经开刀,直接内镜下摘除。医院也已经开展遗传性息肉病的基因检测。
三、息肉病预后:
炎性息肉切除后,近期不必随访。
然而对于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情况,一般需要应在半年内随访。有症状者,可尽早随访,不必等到半年。
当息肉较大,或者数目太多,肠梗阻等时,则需外科手术干预。这样,可减少患儿不良症状发生,对提高其以后生活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此外,这类患儿长大以后是可以结婚的,但怀孕时需进行详细的产前咨询,排除本病的发生。
感谢
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yfhl/10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