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人群结肠镜检查提到40岁
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消化道的下段,全程形似方框,口径较粗,肠壁较薄,负责进一步吸收粪便中的水分、电解质和其他物质(如氨、胆汁酸等),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大肠内有许多细菌,对食物残渣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进行分解,其分解产物有些是有毒性的,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被吸收入血到肝脏解毒。
对于大肠来说,含粗纤维的食物是有利肠道健康的,我国以往以米面为主的食物结构大肠癌的发病就比较少,而随着我们食谱的西化,高蛋白、高脂肪在饮食中比例的增加,粗纤维减少,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为脂肪和蛋白质食物在分解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毒性物质,使大肠不那么舒服,便秘、腹泻、腹胀都是大肠在抗议。
合理筛查结、直肠癌发病率降9成
54岁的张女士住在南岸区,间断便血半年了,量不大,鲜血,她以为是上火、大便干燥或者痔疮犯了导致的,就买了点槐角丸吃,用点痔疮膏、痔疮栓什么的,因为时好时坏,也一直没太当回事。过年的时候孩子们回家住,发现了她的问题,大年医院看病。
接诊医生检查发现,她的痔疮并不严重,由于她以往没有做过任何肠道的检查,就抓紧给她安排了结肠镜检查。医生在镜下发现,在距离肛门13厘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直径约6厘米的菜花样肿物,活检证实为结肠腺癌。赶紧安排手术。这个患者由于发现及时,尽管肿瘤已经有局部浸润,但没有穿破浆膜层,淋巴结清扫也没有发现肿瘤有转移迹象——发现得早的话,结肠癌的长期生存是很乐观的。
医院常正教授告诉笔者,这个患者很幸运,我国每十万人口患结肠癌约17人,患直肠癌的约36人,如果发现得早,早期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在90%以上,如果晚期则不超过10%;所以说,一旦发现结、直肠有问题,不能想当然,要尽快地做一些必要的检查,诊断清楚是什么病,早治疗才能有好结果。
小息肉变癌要10年
结肠的小息肉变为结肠癌需要10年时间;1~2厘米息肉有10%会癌变;大于2厘米的息肉30%~50%会癌变,这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在比较早的时候,发现小息肉并切除它,很多的结肠癌就不会发生了。
曾有这样一个家族:一位父亲因患结肠癌早已去世,他的6个子女中有3个先后患癌。最大的两个女儿均在50岁时因患结肠癌而手术。医院做结肠镜检查,一旦发现息肉就立即住院切除。至今她们两人均已年逾七十,未再发生癌症。居住在市内的两位兄弟也做过结肠镜检查。被发现患有早期结肠癌,并立即手术切除。但生活在农村的两位弟弟妹妹,因未做结肠镜监测,其中一位发现患有结肠癌,但因发现较迟已有转移,手术后不久即复发病故。这个家族的第三代子女,也因为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发现了一位患结肠癌,一位患结肠息肉,并立即进行切除而治愈。
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对于一个有结肠癌遗传史的家族成员来说,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和及时切除息肉是何等重要。
结肠镜是怎么查病的
结肠镜是通过肛门插入,直至盲肠的一种镜检技术。医生通过它对结肠内的观察可以做到一览无余。结肠镜前端安装有电子摄像头,能将结肠黏膜的图像传输到计算机显示器屏幕上,观察到大肠黏膜的微小变化,发现肠壁的变化,是否有大肠息肉、黏膜溃疡、糜烂、出血、色素沉淀、血管曲张、黏膜充血、水肿及肿瘤组织等,对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结肠镜能对全结肠进行直视观察,是肠道疾病检查的金标准。结肠镜还可以取活检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对病变的性质进行组织学定性。
结肠镜还有器械通道,可以对结肠小息肉、出血等进行内镜下治疗——目前专家公认结肠息肉是结肠癌的前期病变,因此只要结肠息肉病人出现便血、腹痛等病症,就应该手术切除。结肠镜可以提高结肠息肉的诊断率,判断结肠息肉的性质,有无早期癌变,并及时进行电凝切除。如果结肠息肉的癌变范围仅仅局限在黏膜层内,大小不超过2厘米,就可以在结肠镜下切除,无需剖腹。
高危人群结肠镜检查要提前到40岁
由于大肠癌的发病年龄多在55岁以上,所以以往医生建议的首次结肠镜检查的时间是45岁。近年来,由于结肠炎、肠息肉、大肠癌等肠道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医生建议高危人群40岁后就应做首次肠镜检查。所谓高危人群主要是下面七类人群。
1.便血,且考虑病变位置在结肠或直肠;2.反复腹泻或脓血便;3.左下腹痛,大便时有下坠或排不尽感;4.大便习惯突然改变;5.家族中有肠癌患者;6.结(直)肠炎、肠息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7.有盆腔放射性治疗和胆囊切除史者。
另外,有超过一个月的慢性腹痛、腹胀、腹泻、黏液脓血便、腹部肿块和大便出医院进行结肠镜检查。
手术是大肠病变的必须手段
28岁的小王是位有“痔”青年:三度痔疮带来的痛苦和不便常常让小王烦恼不已,便血、排便疼痛、坐卧不能,还出现贫血症状,他还担心自己有一天会因此得直肠癌。
每天看他撅着屁股苦着脸走路的样子,朋友说“去挨上一刀吧”,可是小王问了半年前做过手术的同事,却犹豫了:同事说,手术很痛,还出很多血,住院半个月伤口才愈合。他想,能不手术就不手术,我还是忍着吧!
人们总是把肛门叫做“那里”,总觉得那是个又脏又臭又见不得人的所在,难受了也不愿意去看医生,直到出血了,不得不看医生也是怕得不得了。其实,手术是非常必要的。
大肠疾病包括结肠和直肠疾病,结肠有结肠炎、息肉、结肠癌等,超过0.5厘米的小息肉就可以用结肠镜治疗,大于2厘米及怀疑癌变的需要手术治疗;直肠疾病主要包括痔、肛裂、肛痈、肛瘘、脱肛、息肉等。
直肠的位置和特点
肛门和直肠是消化道的出口,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导糟粕、排泄大便。直肠起源于内胚层,而肛管起源于外胚层,其血液供应、神经、内衬组织等也不同。两者以齿线为分界。直肠受植物神经支配,直肠黏膜位于齿线上,对痛觉不敏感。肛门的神经支配为体神经,感觉异常敏锐,肛门部受到刺激后可反射性引起肛提肌和外括约肌收缩或痉挛。
常用的检查
肛门视诊、直肠指检、肛门镜检、乙状结肠镜检、球头银质探针检查、X线检查等,若需要手术治疗,需做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大小便常规、心电图、胸透及肝功能、B超等检查。
PPH部位决定不痛
手术后疼痛是最不要紧却最叫人恐惧的并发症,目前医生用两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1.改进手术方式。用PPH手术,又称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通过对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进行环形切除,阻断了直肠末端动静脉的终末吻合支,从而消除了痔疮发生的根源。保留肛垫,阻断痔供应血管,将滑脱的组织向上悬吊、固定。因为直肠组织几乎没有痛觉神经,因此,PPH术后几乎没有痛感。手术过程约需20-30分钟,术后24小时能正常排便。
2.穴位注射,长效除痛药物选择应用。用复方盐酸利多卡因做穴位注射是肛门直肠手术后疼痛的解决方式之二,用于不适合应用PPH手术的人手术后解除疼痛。这种药物是一种中、长效的除痛药物,时间能够持续3-7天,与病人的个体差异有关。穴位的选择与医生的习惯有关。
肛裂,切口不在伤处
肛裂是一种慢性病变,患者检查时能发现溃疡、前哨痔、肛窦炎和肛乳头肥大等。目前最新的有关肛裂形成原因的学说是血液供应不足说。肛门周围的血液循环很丰富,但是当肛门内括约肌紧张压迫血管,造成血流减少,位于血运末端的6点和12点位置局部营养不良造成肛裂。
治疗时,医生在3点或9点的位置做一个约5毫米的切口,游离内括约肌后根据需要剪开部分内括约肌,给供应肛周的血管松绑,患者的肛裂会在大约2周愈合。这比传统切除肛裂伤口的手术方式好得快而且不痛。
胃肠疾病专家推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cxrzz/11427.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两个病例告诉我们无症状也要做个肠镜
- 下一篇文章: 敲黑板了一次肠镜可保5年平安,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