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肠息肉 > 肠息肉症状 > > 正文 >

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有肠息肉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大路最近大便总是带血,且血色多为鲜红色。起初他以为只是痔疮没太在意,前几天却开始出现腹痛。医院检查,结果电子结肠镜显示,距肛门口约55cm的结肠可见一直径约0.4cm的息肉,表面充血,需要手术切除。

大路懵了,怎么好端端的就长息肉了呢?还要动手术,感觉很严重啊,难不成之前大便带血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引起结直肠息肉的病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运动习惯的改变,胃肠道息肉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病。

导致胃肠道息肉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其中之一。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生长在胃粘膜表面的革兰阴性菌,在我国的感染率高达56%,人类是它的唯一传染源。有学者最新发现,幽门螺旋杆菌能够增加肠息肉发病的风险。

其发病机制主要在于,幽门螺旋杆菌能导致胃泌素分泌增加,胃泌素会刺激胃肠道黏膜的DNA、蛋白质、RNA的合成,从而促进胃肠道黏膜细胞的生长;同时胃泌素还可以通过对胃酸分泌量的影响间接改变肠道菌群的变化,从而促进肠息肉的发生。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近8亿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这主要跟国内“围餐”的习惯有关。幽门螺旋杆菌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常出现“一人传染全家”的现象,临床发现,幽门螺旋杆菌不仅是胃炎、溃疡等胃病的诱因,也是胃癌的重要诱因。

如果发现自己已经感染,一定要尽早根除。

医院根除的话,主要用四联用药,但容易出现抗生素耐药。如果只是初期感染或不确定自己是否感染,可以使用,优选中药成分,能有效除口气,对hp还有杀灭作用,免去了吃药的烦恼。

该牙膏已获得国家专利,使用起来更放心。

此外,肥胖与结肠息肉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肥胖可以通过改变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导致结直肠息肉的出现。因此肥胖的患者要积极控制体重,减少结直肠息肉的发生。

●肠子长息肉了,身体会发出警报●

肠息肉常无任何自觉症状,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有症状,而且这些症状也缺乏特异性。因此,要确诊肠息肉还得依赖结肠镜检查。

在有症状的人群中,大便带血或黏液血便是其多见症状,血并不与粪便混合,或在粪便表面;血色暗红,量不多,夹有粘液,有时忽然大量出血;长时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贫血。位于直肠的较大息肉可以引起大便次数增多或肛门有下坠感,部分息肉在大便时可脱出肛外。个别情况,结肠息肉有可能引起肠套叠、腹绞痛。

●肠息肉会发展成癌吗?●

随着现代人饮食习惯的改变,经结肠镜检查后发现大肠息肉的患者越来越多。根据息肉的特征可分为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等。

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分布以远侧大肠为多,一般均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不发生恶变。

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常为多发性,多数较小,直径常在1厘米以下,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增大。

腺瘤性息肉则是公认的癌前病变,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管状腺瘤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径<1厘米,癌变率在1%~20%左右;若直径>2厘米,其癌变率达30%~50%左右。

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较大,直径>1厘米,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不早期治疗处理往往会癌变。混合型腺瘤是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

原则上,一旦发现有息肉,一般情况下,医生会根据病理性质决定是否需要切除。而某些良性的息肉,长大后也会有腺瘤化的可能,还是切除为好。

可见,对肠息肉的治疗原则,即较小的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由于其癌变潜能较低,可暂不作处理。但对于较大的息肉,以及经组织学证实为腺瘤性息肉者,为了避免进一步引起出血、梗阻或癌变,应予以行切除治疗。

长按扫码
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cxrzz/10154.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jwd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肠息肉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