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拆大建折射畸形政绩观
据报道,我国一些城市近年来“大拆大建”成风,从城市基础设施到地标性建筑,从轨道交通到地下管,有的城市乃至上万个工地同时建设,城市里到处都是机器轰鸣声,常常出现“灰尘蔽日”场景。 很多民称,城市“大拆大建”不但带来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更造成了历史文脉的破坏和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类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行动的背后,通常是“GDP至上”的畸形政绩观作怪。为此,有必要加强对地方主政者的权利束缚和监督,并在城市规划方面鼓励民众参与,引入民意,从而让“大拆大建”少一些,科学计划多一些。 “大拆大建”隐患多 民“马汝海2013”认为,必要的城市改造可以改进整体环境,但计划不到位的重复建设只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宝贵的资源。 民“万紫千红”表示疑惑,在“大拆大建”指挥棒下,全国高楼长一个样,人多楼多车多雾霾多,这样带动的GDP到底能走多远? 民“张智新”说,大拆大建式造城运动破坏了城市的“文脉”,将城市化沦为单一的“大城市化”和城市蔓延,结果导致城市“水泥森林”在迅速崛起的同时,交通拥堵、环境恶化、房价飞涨和文物破坏、贫富分化、官员贪腐等“城市病”,也迅速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 民“邱德洪”称,政府拿着纳税人的钱中医白癜风的医治大弄政绩工程,在这一拆一建的进程中,带来的是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我国每一年新建建筑面积超过20亿平方米,相当于消耗全球40以上的水泥与钢筋,碳排放更是不计其数,但是高能耗高污染带来的却是只能保持25年到30年的短命建筑。在将来,我们的子孙有理由指责我们的短视。 片面政绩观助推拆建 “大拆大建”造城模式既然饱受诟病,为何还能大肆横行?有民指出,主要原因就在于城市领导者们片面的政绩观和行政权力缺少有力的束缚和监督。 民“赵丽”说,种种拆建与地方政府拿土地换GDP,过度寻求经济效益的目的关系密切。在现有体制下,地方既有经济发展的冲动,又有政绩考核的压力,一些地方官员在“任期内见效益”思想的鼓动下,将“卖地”、“造楼”作为主抓项目,一味强调速度和范围,无意进行长远经营。 民“张智新”表示,在国内一些地方,手握重权的领导者热衷于染指乃至主导城市规划,许多时候计划不敌首长“计划”,公众参与和监督弱化乃至缺位,行政权不断集中和膨胀,尤其是地方主要官员的权利得不到有效束缚和监督,因此大拆大建式的造城运动自然就能畅通无阻。 无妨广泛凝听民意 很多民认为,城市规划建设应多凝听民意,少些“长官意志”,从本地实际动身,科学统筹计划,加强监督监管。 民“赵丽”认为,“大拆大建”让人忧愁,当务之急是保护计划的刚性。城市规划的制定,需要尊重市民的意见,听取各领域专家的建议,计划一旦肯定,绝不能随意变白癜风医治最好医院更。尤其是地方主政者,更要尊重计划的严肃性,城市建设有自己的轨迹,如果因个人的愿望和偏好而频频“急转弯”,那极可能是城市的悲剧。 民“邱德洪”说,拆与建要在充分尊重实情,广泛听取民意的条件下科学计划,兼顾效率与实效性,而不能一味地以政绩和GDP为寻求目标。
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cxrwh/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