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糖的毒性真相甜蜜的负担
甜食的存在对于我们始终是一种诱惑。世界卫生组织(WHO)曾调查了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得出结论:嗜糖之害,甚于吸烟,长期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会使人的寿命明显缩短,并提出了“戒糖”的口号。但是近年来,中国人对糖的消耗量居高不下,吃糖的危害还没有被更多的人认识到。
研究者统计,过去50年内,全球糖消费量激增3倍,糖摄入过多造成的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和肝病等疾病在全球高发,每年间接导致全球约万人死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儿科内分泌学家RobertH.Lustig教授说:“糖的危害远在脂肪和卡路里之上。”
糖到底是如何伤害人体的?我们又该怎样应对这“甜蜜的负担”呢?
糖对人体的13种伤害
1高糖饮食对眼睛的危害
类同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医学界还认识,高糖饮食是近视的相关危险因素,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缺乏户外运动、缺乏母乳喂养等因素并列。专家认为:危险因素是通过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对照组分析得出的结果,说明摄入糖分较多的人得近视的比例较高。当然了,“高糖饮食”并不一定会引起近视。
预防建议:尽可能减高糖饮料,尤其是青少年在发育期间。
2让肝脏变胖
果糖会加快肝脏细胞储存脂肪的速度,长期的高糖饮食,会导致脂肪像一个个小球一样,聚集在肝脏周围,是“非酒精脂肪肝”的前兆。数据显示,1/5的英国人被这个问题困扰,50岁以上的男性是高发人群。
预防建议:尽可能减少糖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多吃优质蛋白,限量饮酒,坚持适量锻炼,有助于清除肝内脂肪。
3变成大胃王,引发肥胖
果糖是瘦素激素的大敌。瘦素激素的功能是告诉大脑:“我已经饱了,快别吃了。”但众多研究发现,长期吃糖太多会扰乱身体向大脑发送信号。体重超标和2型糖尿病患者,身体会减缓释放瘦素激素,导致已经吃饱了但还是觉得饿。
预防建议:想吃糖的时候,就赶紧步行15分钟吧。研究人员发现,步行15分钟,能将人对巧克力的渴望降低12%。
4引发偏头痛
伦敦国王大学头痛方面的专家安迪·道森博士说:因为偏头痛多数是由于变化引起的,如睡眠、饮食的改变等。当你吃糖过多时,人体需要快速反应来应对它,血糖水平会突然到达峰值,随后又陷入低谷。这种变化就有可能引发头痛。
预防建议:了解糖分的不同名称和说法,警惕成分表中出现“糖”、“糖浆”等字眼的食品。
5加速皮肤衰老
血液中的糖会附着在蛋白质上,并产生“危害分子”——糖化终产物(AGEs),它们不仅会破坏胶原蛋白、弹力蛋白等蛋白纤维,导致皮肤出现皱纹或松弛下垂,还会使身体的“天然抗氧化剂”酶失效,招架不住紫外线等的外部侵害。
预防建议:要少喝添加了大量糖分的饮料。不过,没必要担心水果中的果糖,因为水果纤维会降低糖类在体内的转化。
6血管压力加大
糖除了会扰乱胆固醇外,还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管压力。值得一提的是,冠状血管特别薄,任何狭窄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可能诱发心脏病。
预防建议:别被加工过的所谓“全谷物”食品欺骗。精米和白面含糖量较高,升糖指数也较高,应有意识多吃粗粮。
7加速代谢掉人体能量
甜食会让你暂时心情变好,并感到能量充足,但研究表明,糖类带来的这种好处,只能维持30分钟,之后便消失殆尽。这会让人陷入恶性循环,不断地想吃甜食。因此,在一些体育比赛中,我们很少看到有运动员中途吃糖。此外,糖分还会刺激睡眠“调节器”——血清素的产生,导致人昏昏欲睡。
预防建议:当你感觉没精神时,别向巧克力“求助”,不妨吃点水果,如香蕉等。
8诱发糖尿病
一项研究发现,一个人每天只要多摄入由糖分转化而来的热量卡,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高出1.1%。如果已是糖尿病患者,糖分带来的麻烦会更大,胰岛素抵抗会导致糖留在血液里,严重损害整个人体机能,服药效果也会变差。
预防建议:务必警惕“隐形糖”,如番茄酱、速冻食物、牛肉干、面包等都含有不少糖分。
9引发心脏病
英国心脏病专家、伦敦皇家医学院肥胖组专家成员马洛特拉说,糖会导致人体内的尿酸、坏胆固醇升高,增加高血压的风险,从而导致心脏病、中风风险增加。“在我的门诊中,有些人体重正常也不是糖尿病患者,却心脏病发作。我认为,糖摄入过多可能是主因,但这点很多人没意识到。”此外,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心脏病风险高出48%,心脏衰竭的风险高出65%。
预防建议:了解食物大致的含糖量很有必要。一般来说,一罐苏打水含糖量为12克;一片全麦面包含糖量为8克;一块奶油糖含糖量约20克;一瓶毫升的甜味饮料含糖量约40~50克;两三块甜味饼干的含糖量很可能超过20克。
10胆固醇紊乱
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食用糖最多的人,体内的坏胆固醇水平和甘油三酯水平也最高,而好胆固醇水平则最低。过量的糖分不仅会刺激肝脏不断产生坏胆固醇,还会抑制身体对坏胆固醇的代谢能力。
预防建议:控制好热量,坚持吃早餐。研究显示,肥胖女性早餐吃含高蛋白的鸡蛋,午餐热量摄入会减少卡。不吃早餐后果更严重,肥胖风险会高出4.5倍。
11出现上瘾症状
与毒品类似,糖分会促使人体分泌出刺激大脑快感的多巴胺等。人体还会对糖产生耐受性,此后需要吃更多的糖才能产生快感。在有关糖类上瘾的老鼠实验中,摄入了大量糖类的老鼠,在停止糖类摄入后,出现了身体颤抖和焦虑等症状。
预防建议:耐心培养一个低糖饮食习惯。一般来说,味蕾至少需要一周时间,慢慢适应没有甜味的食物。
12癌症风险加大
一项针对例绝经后妇女的研究发现,血糖水平高的人,患上直肠癌的风险比正常人几乎高两倍。叶史瓦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流行病学家杰弗里·卡巴特说,这可能是因为血糖水平升高后,生长因子和炎性因子的数量增加,刺激了肠息肉的生长,使直肠癌风险增加。此外,还有研究发现,血糖高的人,更容易患上肝癌、乳腺癌等。
预防建议:严格控制糖分摄入量,均衡饮食。美国心脏病协会建议,每天单纯摄入的糖,女性最好不超过20克,男性不超过36克,儿童不超过12克。
13引发认知障碍
美国布朗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学家苏珊娜·德拉·蒙特和她的研究小组,最先发现了胰岛素耐受性、高脂饮食和认知障碍症之间的关联,并将这种疾病命名为“3型糖尿病”。此项研究认为,认知障碍症相当于大脑患上了糖尿病,它也是代谢性疾病的一种,可能是由于大脑吸收果糖以及转化能量的能力受损导致。此外,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导致大脑缺氧或营养不足,也可能是糖尿病患者更易得认知障碍症的原因。
预防建议:告别高糖、高脂食物,它们是导致认知障碍症的重要原因。
告别高糖,你可以!
英国心脏病专家马洛特拉在《每日邮报》上发出呼吁:“我们应该像限制酒一样限制糖。”
每天摄入不要超过一听可乐的含糖量
几乎所有甜味食品中,都含有大量用白糖或糖浆做成的甜味剂。所以,对喜欢吃甜点、饼干、零食、饮料的孩子和年轻女性来说,每天摄入克以上的白糖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每日摄入白糖总量大约为30-40克,即不要超过每日摄入总碳水化合物的10%。
30-40克的白糖是什么概念呢?在人们常吃的甜食中,一大勺果酱约含糖15克、一罐毫升的可乐约含糖37克、3小块巧克力约含糖9克、1只蛋卷冰淇淋约含糖10克、几块饼干约含糖10克……如果不注意的话,30-40克糖的数量限制非常容易突破。
无糖食物更健康?
无糖食物和有糖食物的概念首先要分清楚,国际对于“无糖食品”的定义是,不能加入蔗糖和来自于淀粉水解物的糖,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但是必须含有相应于糖的替代物,一般采用糖醇或低聚糖等不升高血糖的能替代蔗糖的甜味剂品种。
“目前,我们国内营养学界可以确定的是,无糖食物,采用糖醇和低聚糖等甜味剂的食物,对牙齿和糖尿病病人有确切的好处,能减少龋齿和摄入过多糖分的危险。”
但是,我国有些食品说是无糖食物,但是用糖醇和低聚糖的甜味剂成本比较高,改用安塞蜜、甜蜜素、糖精等高效甜味剂来产生甜味。而这些甜味剂只要几克就能达到食品应有的甜味,商家为了凑足食品体积,又加入其他成分,增加人们的食品安全风险。如果真的想吃甜食,医生建议,可以吃些纯度在70%以上的黑巧克力,只吃一点就可以满足你对甜食的欲望,又可以减少摄入量。还有,不太甜的水果、栗子、番薯里面含有抗氧化物质和纤维素,可以稳定血糖,让你有持久的饱腹感,转移你对甜食的兴趣。
墨尔本火针中医专家刘一针中医刘一针先后毕业于吉林空军医校军医专业,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系,北京兴华大学中医本科,现为吉林医药学院兼职教授。师从于著名国医大师,一代火针宗师,中国针灸协会原副会长贺普仁教授学习火针数年。后授命担任空军领导及中央军委领导医疗保健工作多年。行医至今近33年,年来到澳大利亚成为澳洲注册中医师,为数万名疼痛患者解除了痛苦。
联系我们
(03)/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alfx/1307.html
- 上一篇文章: 水肤兰调理后多少人错把好转反应当成了病情
- 下一篇文章: 流金岁月CitySpa肠息肉是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