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肠息肉 > 注意事项 > > 正文 >

从息肉到肠癌,一条完全可以阻断的道路

  随着我们饮食结构改变,人口老龄化等原因,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处于快速上升阶段,据统计,全国新发大肠癌(结直肠癌)患者37万人,19万人死于大肠癌,而绝大部分的大肠癌都是从大肠息肉慢慢转变过来的: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因此,预防大肠癌要从其前身大肠息肉开始。

  大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如果我们肠道内长了息肉,自身是没有感觉的,绝大多数都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小的“肉疙瘩”称为息肉,继续生长可变为腺瘤,而腺瘤继续发展可能就会变成癌。

隐袭性强,需肠镜检查

  因为肠息肉一般没有临床症状,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肠息肉患者出血便血、黏液便、腹痛等症状,而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因此要确诊肠息肉还得依赖肠镜等器械检查。

  大肠息肉其实就是肠粘膜表面上的隆起性病变,通俗的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大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由于很少引起症状,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发现。

息肉有好有坏

  大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有时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向腺瘤发展可能。一般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切除,内镜下息肉切除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切断息肉癌变之路。

  虽然大部分医生根据经验,肉眼下大致可以判断良恶性,但活检后显微镜下的病理诊断才是金标准,其中因此检查出肠道息肉都需要活检做病理切片,在显微镜下确诊,判断其恶变的可能性。

病例

  欧女士六年前出现便血2次,开始很紧张,担心患了直肠癌。结肠镜检查发现是乙状结肠息肉,有两枚,经切除活检为良性的腺瘤样息肉。

  医生叮嘱要定期复查结肠镜。欧女士术后再未出现便血症状,于是也将医生的嘱咐忘在了脑后。六年后再次出现便血症状,结果来院检查时发现息肉复发且已经癌变。

息肉会复发,要定期复查

  医院肿瘤科刘永光医生介绍,如果发现息肉,即使手术切除了,只要肠道内环境没变,就有复发的可能,上面的欧女士就是一个例子,所以定期复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刘永光建议,如果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的病人,一定要注意复查。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

  只有及时切除大肠息肉,定期检查,才是最好的阻断息肉通往大肠癌的道路。

癌症科普

我国的癌症五年生存率连美国的一半都没有,知道差距在哪吗?

返回







































北京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zysx/6831.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jwd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肠息肉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