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肠息肉 > 注意事项 > > 正文 >

你的肠道你做主,可以帮助你减肥最好的方式

什么人是最容易得大肠癌?

国内38岁的民营企业家王均瑶死于晚期大肠癌,全球麦当劳44岁的首席执行官(CEO)死于结肠癌,这些消息令人震惊,更令人扼腕叹息。

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每诞生25个婴儿,日后就有1人将患大肠癌。在我国,近20年来随着饮食习惯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全国每年约有4.75万人死于大肠癌。

大肠癌有何症状

大肠癌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生长的部位、癌肿的大小及病期的早晚。我们可以大致将大肠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右半结肠,二是左半结肠,三是直肠。

右半结肠癌的特征

粪便在右半结肠时仍呈现半流动的稀糊状,如果出现阵发性腹痛,则常常是伴有梗阻症状,但右半结肠癌最常见的症状是贫血、腹块和腹痛,钡剂灌肠造影显示肠壁僵硬,充盈缺损。

左半结肠癌的特征

大便由稀糊状逐渐成为固体,因而由大便摩擦引起便血的情况在左半结肠癌病例中远较右半结肠癌病例多见。便血和肠梗阻是左半结肠癌的主要表现。

直肠癌的特征

直肠癌、乙状结肠癌约占大肠癌病人的70%以上,直肠癌亦占全部大肠癌病人的一半以上。便血占直肠癌的90%,多为鲜血和暗红色血液,与大便不混,系肿瘤坏死脱落形成溃疡面后的渗血。晚期病人可以出现贫血、浮肿、腹水,左锁骨上出现肿块,肝大及黄疸等症状。

发生的6大危险因素

饮食因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红肉摄入、酗酒吸烟是大肠癌的主要发病因素。

肠道炎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者发病风险较正常人高4~20倍,全结肠炎发生大肠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15倍。炎症累及范围、持续时间跟大肠癌发生的风险呈正相关。

  

大肠息肉肠息肉是引起肠癌的高危因素之一,直径越大的息肉,癌变几率越高,

遗传因素如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以FAP和HNPCC最常见,前者典型为多发结肠腺瘤,还有直系家属中还有直肠癌患者,患大肠癌风险是正常人群的两倍以上。

手术损伤研究发现胆囊切除术后病人和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后病人大肠癌发病率显著增加。

肢端肥大症肢端肥大症患者发生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

哪些前期预警症状?

1、大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增多,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2、大便带血及粘液便;

3、大便形状变细、变形、排便费力;

4、时有排便感,却无大便解出,有里急后重的感觉;

5、腹部不适,隐痛或腹胀,症状持续存在,并有逐渐加重趋势;

6、原因不明的贫血或体重减轻;

7、腹部可摸到肿块,多见于右腹部,可推动。

哪些人群易患大肠

1、30岁至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便血、大便频数、黏液便及腹痛者);

2、生活在大肠癌的高发区成人,主要是大城市内的中老年人;

3、长期进高脂肪低纤维膳食者;

4、有大肠癌家族史者;肠息肉、长期结肠炎患者;

5、盆腔接受放射治疗者;

6、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运动减少者。

如何预防大肠癌?

1、平时要注意合理饮食,做到五谷杂粮、荤素搭配;

2、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3、少吃油炸、油煎、腌制、熏制食物;

4、不吃霉变食品;

5、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6、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7、如果是高危人群要做好大肠癌筛查。

注:以上资料来源于网络

大肠癌的发生部位和发生机率中,直肠和乙状结肠得癌症的机率最高,几乎有70%的肠癌都集中从肛门上来60公分的这一段,因为这里是宿便最容易囤积的地方,毒素都累积在这里,这段肠子就像家里的垃圾桶,等到垃圾积满了才会去倒。咖啡灌肠最主要就是针对这一段肠道进行清肠排毒。

肠癌目前高居国人癌症发生人数的第一名,是有迹可循的,证明现代人饮食中的毒素真的太严重,加上排泄不良,宿便毒素都累积在大肠。

《咖啡灌肠的好处》

?促进大肠的蠕动,让排便顺畅。

?正常的排便无法让积留在乙状结肠附近的废物完全净空。

?在正常的排便后,实施咖啡灌肠,发现仍有很多的废物排出,证实以上说法。

?促进肝脏中肤胱甘肽的活性可达6.5倍之多,强化肝脏的解毒能力。

?咖啡灌肠时,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具有血管扩张的效果,从大肠吸收,透过门静脉循环,快速的进入肝脏分解,同时打开及放松胆管,让肝脏所解毒出的物质快速进入十二指肠、小肠,最后经由大肠排掉。

联系电话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合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zysx/6628.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jwd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肠息肉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