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肠息肉 > 注意事项 > > 正文 >

肠道,不应成为健康体检的盲区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定期体检已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然而,肠道却成为健康体检的盲区。据了解,医院体检中心年共接受体检近4万人次,但接受肠镜或钡透等肠道体检的仅有38人。

近20年来,受饮食习惯、环境等因素改变的影响,我国肠道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肠道肿瘤早期可通过内镜下治疗、手术等方式治愈,然而,肠道肿瘤早期隐匿,易被忽视,因此定期体检至关重要,尤其是肠道肿瘤的高危人群。

大肠癌

近20多年来,世界上多数国家大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上升趋势亦十分明显。

结肠癌以41岁~65岁发病率高。我国近20年来,尤其在大城市,发病率明显上升,且有结肠癌多于直肠癌的趋势。

结肠癌病因虽未明确,但其相关的高危因素渐被认识,如过多的动物脂肪及动物蛋白饮食,缺乏新鲜蔬菜及纤维素食品、缺乏适度的体力活动。遗传易感性在结肠癌的发病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结肠癌的临床表现

结肠癌早期常无特殊症状,发展后主要有下列症状:

1.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的改变,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腹泻、便秘、粪便中带血、脓或粘液。

2.腹痛也是早期症状之一,常为定位不确切的持续性隐痛,或仅为腹部不适或腹胀感,出现肠梗阻时则腹痛加重或为阵发性绞痛。

3.腹部肿块多为瘤体本身,有时可能为梗阻近侧肠腔内的积粪。肿块大多坚硬,呈结节状。

4.肠梗阻症状,一般属结肠癌的中晚期症状,多表现为慢性低位不完全肠梗阻,主要表现是腹胀和便秘,腹部胀痛或阵发性绞痛。

5.由于慢性失血、癌肿溃烂、感染、毒素吸收等,病人可出现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

结肠癌的高危人群

结肠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易被忽视。凡40岁以上有以下任一表现者应列为高危人群:

1.亲属有结直肠癌史者;

2.有癌症史或肠道腺瘤或息肉史;

3.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

4.以下五种表现具二项以上者:粘液血便、慢性腹泻、慢性便秘、慢性阑尾炎史及精神创伤史。

结肠癌的检查方法

对结肠癌的高危人群,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或x线钡剂灌肠或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不难明确诊断。B型超声和CT扫描检查对了解腹部肿块和肿大淋巴结,发现肝内有无转移等均有帮助。血清癌胚抗原(CEA)值结肠癌病人高于正常,但特异性不高。对术后判断预后和复发有一定帮助。

直肠癌是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的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总的5年生存率在60%左右,早期直肠癌术后的5年生存率为80%~90%。

直肠癌的临床表现

直肠癌早期无明显症状,癌肿破溃形成溃疡或感染时才出现症状。

1.直肠刺激症状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便前肛门有下坠感、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晚期有下腹痛。

2.肠腔狭窄症状癌肿侵犯致肠管狭窄,初时大便变形,变细,当造成肠管部分梗阻后,有腹痛、腹胀、肠鸣音亢进等不全性肠梗阻表现。

3.癌肿破溃感染症状大便表面带血及粘液,甚至有脓血便。

直肠癌的检查方法

1.大便潜血检查:此为大规模普查或对高危人群作为结、直肠癌的初筛手段。阳性者再作进一步检查。无症状阳性者的癌肿发现率在1%以上。

2.直肠指诊:是诊断直肠癌最重要的方法,由于中国人直肠癌近75%以上为低位直肠癌,能在直肠指诊时触及。

3.内镜检查:包括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和纤维结肠镜检查。内镜检查不仅可在直视下肉眼作出诊断,而且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4.影像学检查:(1)钡剂灌肠检查:是结肠癌的重要检查方法。(2)腔内B超检查:用腔内探头可检测癌肿浸润肠壁的深度及有无侵犯邻近脏器,内镜超声逐步在临床开展应用,可在术前对直肠癌的局部浸润程度进行评估。(3)MRI检查:可显示肿瘤在肠壁内的浸润深度,对直肠癌的诊断及术前分期有重要价值。(4)CT检查:可以了解直肠癌盆腔内扩散情况,有无侵犯膀胱、子宫及盆壁,是术前常用的检查方法。腹部CT扫描可检查有无肝转移癌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5)PET-CT检查:该检查可发现肿瘤以外的高代谢区域,从而帮助制定治疗方案。(6)腹部B超检查:由于结、直肠癌手术时约有10%~15%同时存在肝转移,所以腹部B超或CT检查应列为常规。

5.肿瘤标记物:目前公认的在大肠癌诊断和术后监测有意义的肿瘤标记物是癌胚抗原(CEA)。但认为CEA作为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尚缺乏价值。CEA主要用于预测直肠癌的预后和监测复发。

6.低位直肠癌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时,应行淋巴结活检。癌肿位于直肠前壁的女性病人应作阴道检查及双合诊检查。男性病人有泌尿系症状时应进行膀胱镜检查。

小肠肿瘤

小肠肿瘤是指从十二指肠起到回盲瓣止的小肠肠管所发生的肿瘤,发生率仅占胃肠道肿瘤的5%左右。

小肠肿瘤的临床表现

小肠肿瘤的临床表现很不典型,一般与肿瘤的类型、部位、大小、性质及是否有梗阻、出血和转移有关。小肠肿瘤常表现下列一种或几种症状:

1.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可为隐痛、胀痛乃至剧烈绞痛,当并发肠梗阻时,疼痛尤为剧烈。

2.肠道出血。常为间断发生的柏油样便或血便,甚至大量出血。有的因长期反复小量出血未被察觉,而表现为慢性贫血。

3.肠梗阻。引起急性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是肠套叠,但极大多数为慢性复发性。肿瘤引起的肠腔狭窄和压迫邻近肠管也是发生肠梗阻的原因,亦可诱发肠扭转。

4.腹内肿块一般肿块活动度较大,位置多不固定。

5.肠穿孔多见于小肠恶性肿瘤,急性穿孔导致腹膜炎,慢性穿孔则形成肠瘘。

6.类癌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阵发性面、颈部和上躯体皮肤潮红,腹泻,哮喘和因纤维组织增生而发生心瓣膜病。常因进食、饮酒、情绪激动、按压肿瘤而激发。

小肠肿瘤的检查方法

小肠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检查,对具有上述一种或数种表现者,应考虑小肠肿瘤的可能,需作进一步的检查。

1.X线钡餐检查,对疑有十二指肠的肿瘤,采用弛张性十二指肠钡剂造影。

2.纤维十二指肠镜、纤维小肠镜检查、胶囊内镜及选择性动脉造影术,可提高小肠肿瘤的诊断率。腹部CT检查能显示小肠肿瘤的大致部位,大小和与肠壁的关系,以及有无肝转移及腹主动脉前和肝门淋巴结肿大等。

3.由于类癌病人血中5-羟色胺升高,故对怀疑类癌的病例,测定病人尿中的5-羟色胺的降解物5-羟吲哚乙酸(5-HIAA),有助于确定肿瘤的性质。

4.不少小肠肿瘤经过以上种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必要时可考虑剖腹探查,甚至有多次手术才明确诊断者,可见小肠肿瘤诊断的困难。

肠息肉及肠息肉病

肠息肉及肠息肉病是一类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的临床诊断。从病理上可分为: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化生性息肉及粘膜肥大赘生物。

大肠息肉多见于乙状结肠及直肠,成人大多为腺瘤,腺瘤直径大于2cm者,约半数癌变。乳头状腺瘤癌变的可能性较大。

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

大肠息肉约半数无临床症状,当发生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其表现为:1、肠道刺激症状,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继发感染者可出现粘液脓血便。2、便血可因部位及出血量而表现不一,高位者粪便中混有血,直肠下段者粪便外附有血,出血量多者为鲜血或血块。3、肠梗阻及肠套叠,以盲肠息肉多见。

大肠息肉的检查方法

大肠息肉诊断多无困难,发生在直肠中下段的息肉,直肠指检可以触及,发生在乙状结肠镜能达到的范围内者,也易确诊,位于乙状结肠以上的息肉需作钡剂灌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或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认。

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有蒂者内镜下可摘除或圈套蒂切除,有癌变则根据癌变范围,选择局部肠壁或肠切除手术。

在肠道广泛出现数目多于颗的息肉,并具有其特殊临床表现,称为息肉病,与一般息肉相区别。常见有:1.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以青少年多见,常有家族史,可癌变,属于错构瘤一类。多发性息肉可出现在全部消化道,以小肠为最多见。2.家族性肠息肉病又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其特点是婴幼儿期并无息肉,常开始出现于青年时期,癌变的倾向性很大。3.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也和遗传因素有关,此病多在30岁~40岁出现,癌变倾向明显。

直肠息肉泛指自直肠粘膜突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多发生在40岁以上,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直肠是息肉的多发部位,并常常合并有结肠息肉。

直肠息肉的临床表现

小息肉很少引起症状,息肉增大后最常见的症状为便血,多发生在排便后,为鲜红血液,不与粪便相混。多为间歇性出血,且出血量较少,很少引起贫血。直肠下端的息肉可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便后自行缩回。直肠息肉并发感染时,可出现粘液脓血便,大便频繁,里急后重,有排便不尽感。

直肠息肉的检查方法

诊断主要靠直肠指检和直肠、乙肠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因息肉经常是多发性的,见到息肉应进一步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同时镜下取组织作病理检查,以确定息肉性质,决定治疗方式。

直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直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有:肠镜下治疗、经肛门切除直肠下段息肉、肛门镜下显微手术局部切除术、开腹手术等。家族性息肉病迟早将发展为癌,必须接受根治性手术。

咨询

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曹亮

医院宣

南通好生活传媒,成立十二年,传播正能量,为广告客户提供专业服务。

做广告:找好生活曹卫中

做策划:找好生活陆文

做促销:找好生活吴志丽

做分类广告:找好生活刘玉莲

加盟装饰装修商会:

找好生活朱凤仙

朱晨光









































云南白癜风正规医院
皮肤病治疗

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zysx/4461.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jwd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肠息肉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