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息肉定义为粘膜的局限性病变且向肠腔内突出者。消化道息肉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以结直肠息肉最为常见,次之为胃息肉,食管、十二指肠及小肠息肉相对少见。
过去,由于检测手段不够,往往不能早期发现息肉,以致于许多患者出现癌变、出血等并发症才得以发现。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内镜检查已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消化道检查金标准,消化道息肉的检出率大大提高。
息肉形成与生长过程
根据数据总结:息肉发展史是比较漫长的。从最基本的生长到成癌过程时间约7~15年。
前1~10年时间是息肉癌前病变的一个过渡期,正在酝酿中。
(此组图片为:息肉生长史)
息肉与癌变
息肉从形态上常规分为:无蒂型(又称:广基)、亚蒂型、有蒂型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恶变,包括错构瘤性(属遗传性)、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三种;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三种,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药物也难以将其消除,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有时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腺瘤发展可能。据研究,90%以上的大肠癌都起源于息肉,所以对于小的、良性的息肉可以经内镜切除;而对怀疑癌变的大肠息肉一定要积极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内镜下息肉切除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可切断息肉癌变之路。
总之,息肉是临床医生根据病变的形态来确定的,而病理只能告诉你是什么性质。就像一位医生说的:“你从馒头上揪一块下来送到病理科,他们只能告诉你是面做的。至于是馒头还是花卷还是饺子皮那是你临床医生用眼睛看出来的!”所以,消化道息肉应该怎么处理,应是临床医生根据胃肠镜、病理及其它因素综合判断的结果。
息肉会复发,需定期复查
发现息肉,即使是切除了息肉,环境没改变,也有复发的可能,如果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的病人,都应该复查。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患者,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对于术后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瘤变的息肉容易复发和癌变,为保险起见,有条件者根据个体情况更加密切的复查。西化的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容易发生结肠息肉,而国内越来越多的高脂低纤维饮食方式可能是结肠癌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我国传统饮食比西方饮食富含更多植物纤维,多进食绿叶蔬菜、西红柿、茄子、胡萝卜等,有利于肠道蠕动,减少息肉的发生。
总结一些关于大肠息肉的常识:
??结肠息肉是一个内镜下的诊断,息肉的性质有很多种,包括炎性、增生性、错构瘤、腺瘤、癌等等,需要进一步的病理检查才能明确。如果把息肉比作一个人,那么病理分型就是证明这个人的“好坏之分”!
??现在的观点是,95%以上的大肠癌是大肠息肉中的腺瘤癌变而来的,早期的癌变存活率达到90%以上,中晚期为20~25%左右,晚期不到5%。因此,大肠腺瘤应该尽早治疗,早期诊断、治疗后是没有大问题的,因此无需盲目紧张。
??内镜下治疗息肉最常用的就是电切,医院都能够常规开展,一般而言很安全。但是根据息肉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类型等等,操作难度不一样,风险也是不一样的。息肉切除后应该送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息肉性质和是否完全切除。
??最担心的风险包括:出血、穿孔、息肉切除不完全、心脑血管意外等等。有时候需要追加手术。
??目前没有确切药物能够预防或者治疗息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定期复查肠镜或者钡灌肠,一旦发现息肉,及时切除。具体复查时间,个人情况不一样,需要医生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综合判断。如果你的年龄已达到40岁以上,建议您无条件检查你的消化系统吧!
本文由詹红丽从《医学界消化频道》及《消化病科普》收集整理而成
在哪儿治疗白癜风好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zysx/4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