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得了直肠息肉怎么办
大肠息肉(CokicPolyp)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前者与癌发生关系密切,是癌前期病变,后者与癌发生关系较少。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故常统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分类,因此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不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医生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
为什么会出现直肠息肉
1、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与直肠息肉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细菌与胆酸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直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
2、机械损伤和粪便刺激:大便中粗渣和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或者是细胞的产生增加,或者是肠黏膜上皮凋亡减慢,或两者兼而有之,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
3、炎性刺激:直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因为直肠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或溃疡而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这种病理变化多见于炎性息肉。
4、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以上是直肠息肉的发病因素,当然,还有别的原因。医院专家介绍直肠息肉久拖不治危害大,得了直肠息肉一定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
直肠息肉的症状体征
大肠息肉临床症状常不明显,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因较轻微和不典型而被人忽视。一般多以便血、大便带血、黏液血便来就诊,常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患或“痢疾”而延误其必要的检查。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特别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确诊。
多数息肉起病隐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粘液或粘液血便,偶有腹痛,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贫血,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肠道外症状就诊,切不可忽视,例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应考虑Gardner综合征的可能,出现皮肤粘膜色素斑应考虑P-J综合征等,一些作者指出,对可疑有息肉病的患者,即使家族无息肉病史,都应常规作结肠镜检查以排除综合征的可能。
由于大肠息肉临床上常无症状,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较轻微和不典型而往往被人忽视,一般多以便血,大便带血,粘液血便来就诊,又常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患或“痢疾”而延误其必要的检查,因此,大肠息肉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确诊,这样,大肠息肉的发现率和确诊率可望大大提高。
预防护理
本病无有效预防措施,可尽量减少环境及饮食因素的刺激。
饮食保健
治疗肠息肉要从改善自身的体质开始做起,这就要求多吃碱性食品,改善自身的酸性体质,同时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同时,肠息肉的食疗方法,患者应吃些中碱性食品:萝卜干、香蕉、橘子、番瓜、草莓、大豆、红萝卜、蕃茄、蛋白、梅干、柠檬、菠菜等。弱碱性食品:苹果、甘蓝菜、洋葱、红豆、萝卜、豆腐等。强碱性食品:茶叶、海带芽、恰玛古、葡萄、海带,柠檬等。
另外,肠息肉患者像强酸性食品:白糖做的西点或柿子、乌鱼子、蛋黄、奶酪、柴鱼等。酸性食品:火腿、猪肉、鳗鱼、牛肉、培根
治疗方法
大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摘除。目前摘除息肉的方法主要是内镜下行各种摘除法。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而分别采用:
①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②高频电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③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目前很少应用,主要被②④法取代;
④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⑤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适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
⑥粘膜剥离嵌除法:主要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⑦“密接”摘除法,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医院创此法为例患者切除大息肉颗,仅发生2例轻度粘膜灼伤,未发生穿孔并发症。
⑧分期批摘除法,主要用于10~20颗以上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
⑨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主要用于息肉病患者,即将息肉稀疏区以手术切除,这样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维持大肠正常功能。
由于大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已被学者公认为癌前期病变,所以,大肠息肉患者的定期随访已被提到防治早期大肠癌的高度来认识。医院10年内随访例患者,其中腺瘤性息肉例,炎症性息肉68例,二者首次随访阳性率分别为51.0%和34.2%。二者的阴性患者再随访,腺瘤者的阳性率为9.8%,炎症者为8.2%;而二者的阳性患者再随访,阳性率比阴性者明显增高,分别为47.3%35.6%。值得注意的是腺瘤性者10年内随访4~7次,仍为阳性者15例(8.2%),但无1例恶变。追其原因,与定期随访中及时发现息肉及时摘除有密切关系。同期曾有1例女患者为腺瘤性息肉,由于患者不同意摘除,而两年后症状明显。再次检查肠镜,结果发现原腺瘤已演变为进展癌终被迫手术治疗。因此,大肠息肉,尤其腺瘤息肉、定期随访是防止息肉恶变的重要一环。
息肉的再检出率较高,国外报道13%~86%不等,新检出的息肉除部分为残留息肉再次生长的复发息肉外,一些为大肠新生息肉和遗漏息肉。为保持肠道无息肉状态,防止大肠癌的发生,制定一个经济有效的随访时间是必要的,目前国际上对腺瘤随访时间是必要的,目前国际上对腺瘤随访提出了多种方案。其中在波士顿召开的第三次国际大肠癌会议中大肠腺瘤组讨论建议的方案较为详细。他们指出腺瘤患者在腺瘤切除后再发新腺瘤及局部腺瘤再复发的危险不一,故应区别对待:凡是单个、有蒂(或广基但<2cm管状腺瘤),伴轻或中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属低危险组。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属高危险组:多个腺瘤、腺瘤直径>2cm,广基的绒毛状或混合型腺瘤,腺瘤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伴原位癌,腺瘤已有浸润性癌变者。高危险组的随访方案是腺瘤切除,3~6月作内镜检查,如阴性隔6~9月再检查1次,如再次阴性可隔1年检查,如仍为阴性,每3年再检查1次,但期间每年需作大便潜血检查。低危险组腺瘤在切除腺瘤后1年复查,如阴性可每隔3年检查1次,共2次,然后每隔5年检查1次,但在随访时间,每年须作大便潜血试验。复查中一旦发现息肉即行内镜摘除。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zysx/1751.html
- 上一篇文章: 蚂蚁农场青汁告诉你身体各部位的排毒反应
- 下一篇文章: 磁化水发生在肠息肉患者身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