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肠息肉 > 肠息肉症状 > > 正文 >

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幼年性息肉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幼儿多见,临床上约90%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

第五种类型:腺瘤

第二种类型:淋巴性息肉

综上所述,肠息肉通常可分为以上五种常见的类型,各种类型的临床表现随不明显,但是癌变的可能较大,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肠息肉要提高警惕,及早进行检查和治疗

第四种类型: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肠息肉种最常见的一种,多分布在远侧结肠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其外形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多发性亦常见,组织学上次种息肉是由增大而规则的腺体形成,腺体上皮细胞增多造成皮皱缩呈锯齿形,细胞核排列规则,其大小及染色质含量变化很小,核分裂较少见其重要特点是肠腺隐窝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细胞出现增生性息肉不发生恶变息肉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90%生长于距肛门25厘米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1厘米,绝大多数有蒂,约25%为多发性,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有的形成囊性扩张,中贮粘液,间质增生,并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有时表面有溃疡形成

炎症性息肉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又名假息肉这种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中常为多发性,多数较小,直径常在1厘米以下,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增大外形多较窄、长、蒂阔而远端不规则有时呈桥状,两端附着与粘膜,中段游离组织学表现为纤维性肉芽组织,上皮成分亦可呈间叶样变

淋巴性息肉多见于20-40岁成人,在儿童亦可发生,以男性多见这种类型的肠息肉多发于直肠,尤其是下段直肠,多数为单发,亦可多发,大小不等,直径可自数毫米至3-4厘米表面光滑或分叶状或有表浅溃疡形成多数无蒂,有蒂时亦短粗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良好的淋巴滤泡组织,局限于粘膜下层内,表面覆盖正常粘膜可以看到生发中心,往往较为扩大,有核分裂像,但周围淋巴细胞中无核分裂像,增殖的滤泡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淋巴息肉不发生癌变较少见的是良性淋巴性息肉病表现为数量很多的淋巴性息肉呈5~6厘米的小球形息肉,多发病于儿童组织学变化于淋巴性息肉同

肠息肉是肛肠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常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表现为单个或多个隆起性病变肠息肉的临床表现不明显,早期患者可无任何症状,仅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大便改变或伴有里急后重感如果不及早治疗肠息肉的癌变可能较大,因此必须及早作出诊断和治疗,临床上根据触诊、结肠镜或x线钡餐灌肠检查即可作出明确的临床诊断肠息肉常见有以下五种类型:

第三种类型:幼年性息肉

腺瘤是结肠的良性上皮肿瘤,根据其组织学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1)管状腺瘤: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径在1厘米以下80%有蒂组织学表现为多数管状腺腺体,未成熟细胞分布于腺体的所有水平可有不同程度的间叶样变,有时亦有少量乳头增生其癌变率在5%左右(2)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都较大,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为广基,约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红色,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质软易碎,触之能活动,如触及硬结或固定,则表示有癌变可能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组织学表现为上皮呈乳头样生长,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间质,亦伴随上皮一起增生,分之成乳头样生长,上皮细胞多间变明显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3)混合型腺瘤: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第一种类型:炎症性息肉

















































































白癜风能怎样根治
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cxrzz/536.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jwd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肠息肉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