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肠息肉 > 肠息肉症状 > > 正文 >

大肠息肉潜伏的定时炸弹

名医录

大肠息肉潜伏的“定时炸弹”

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德良教授

认识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源于肠粘膜上皮的局限性隆起。它可以是单发或多发,也可形成息肉病,与其它病变并存时可构成特殊的息肉病综合征。一般绝大部分大肠癌均起源于腺瘤。因此大肠腺瘤性息肉被看作是大肠癌最主要的癌前疾病。

多无临床症,即使出现腹胀、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而往往被人忽视。因此常常被称为潜伏在消化道的“定时炸弹”。目前对于息肉的治疗主要为内镜下切除。

大肠息肉约占肠道息肉的80%,其中大多数位于乙状结肠或直肠,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大肠腺瘤患者直系亲属的发病率为正常人群发病率的4倍。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恶变率约为10%。

1

发病原因

1.肠道感染与炎症: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2.年龄: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低纤维饮食、高脂高蛋白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2

临床表现

大肠息肉病人常无症状,往往在内镜或X线检查时被发现,较大的息肉可引起消化道症状,如腹部不适、腹胀、腹痛或大便习惯改变;部分息肉可引起大便带血、粘液血便,严重者可引起肠套叠或肠梗阻。体查常无阳性发现。 

3

检查诊断

1.大便常规及隐血试验:大肠息肉及肿瘤的初筛手段,大便隐血阳性应进一步作结肠镜检查。期间避免摄入动物血制品等,以免影响结果的真实性。

2.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以作为发现大肠息肉的辅助检查手段。

3.内镜检查:是发现和确诊大肠息肉的最重要、最好的手段。内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息肉的部位、数量、大小、形态、颜色、质地及有无出血、溃疡等情况。

4.组织病理活检:发现的息肉均须作活组织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类型以及有无癌变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4

治疗方法

临床多采用内镜下微创切除,主要包括高频电圈套法息肉切除术、热活检钳除术、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及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等。

内镜医生根据肠息肉的大小、形状和性质及数量来确定治疗方案。

1.炎症性息肉或小的增生性息肉无须特殊处理,或行结肠镜予以摘除。

2.腺瘤性息肉者,应行内镜下切除并送病检。

3.大肠息肉早期癌变者,若癌细胞未穿透粘膜肌层、无血管及淋巴管浸润、分化程度较好,内镜完整切除即可,但应密切随访。反之则应追加外科手术。

4.大肠息肉癌变不能进行内镜根治性切除者,应尽早手术。

5.多发的复杂大肠息肉可联合内镜、腹腔镜或外科开腹手术切除。

5

易癌变息肉

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一般情况,肠道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息肉。

(一)非腺瘤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二)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属于上皮内瘤变,以细胞的不典型增生为特征。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伴高级别上皮瘤变者,癌变率越高。一般认为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需要5年,平均在5~10年。

家族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具有家族史,息肉数从左右到数千个不等,有高度的癌变倾向。常在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癌变平均年龄为40岁。

6

结肠镜筛查人群

1.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2.一级亲属有大肠癌史

3.本人有肠道腺瘤史

4.本人有癌症史

5.有以下情况中的任意两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切除病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病史、长期精神抑郁。









































治疗白癜风的办法
白癜风完全治疗吗

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cxrzz/4521.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jwd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肠息肉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