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治疗宝宝腹泻
小儿腹泻为临床所常见,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腹泻有其独特的风格。它具有疗效显著、无痛苦、易接受、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等特点,千百年来广泛盛行于民间。
分型论治
根据患儿和体征将腹泻分为:寒泻、实热泻、伤食泻、脾虚泻。现分类如下。
1寒泻症状:腹鸣腹痛,小便清长,大便稀薄或溏泻,大便呈绿色或带有奶块。
小儿推拿治疗手法:取手部阴阳穴1分钟,补脾土2分钟,推三关1分钟,补大肠2~3分钟,腹部揉压3分钟,取天枢穴2分钟,背部推上七节1分钟,自下而上进行捏脊7--9遍。
2实热泻症状:身热,肛门红,大便稀薄,便带有腥臭味。
小儿推拿治疗手法:退六腑1分钟,清补脾2分钟,清大肠2~3分钟,腹部揉脐部2分钟,揉中脘(wǎn)、天枢穴各1分钟,背部自上而下用拇指进行刮脊10~20次,揉长强1分钟。
3伤食泻症状:腹胀,有时呕吐,大便稀带有酸臭味,小便少。
小儿推拿治疗手法:手部清脾土1分钟,揉板门1分钟,清大肠2~3分钟,清小肠1分钟,腹部揉脐部2分钟,顺结肠揉压2~3分钟,揉中脘、天枢各1分钟,背部自上而下进行刮脊30次,推下七节20次。
4脾虚泻症状:纳差食少,腹泻久,身体消瘦精神倦怠。
小儿推拿治疗手法:手部补脾土2分钟,运土入水2分钟,补大肠2~3分钟;腹部揉脐部2分钟,揉中脘、天枢、关元各1分钟;下肢揉足三里各1分钟,揉三里(胃经合穴)及胃经路线。背部自上而下进行捏脊7~10次,在肾腧(shù)、胃腧、肝腧穴部位向上提拉,可听到响声,推上七节1分钟。
小儿推拿治疗30分钟后才可让患者进食,给患儿饮生理盐水,以防脱水。
体会
在脊柱及其两侧进行捏脊(刮脊)。该部位是督脉和膀胱经第一侧线所循环部位;督脉可主一身之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是肺、心、肝、胆、胃、肾腧(shù)等五脏六腑腧穴的部位。所谓腧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转输部位,在背部进行捏脊可调理五脏六腑的功能,肝、胆、脾、胃腧可调节肝、胆、脾、胃等脏腑的功能,故可治疗腹泻和消化道疾病。
现代医学解剖生理学来看,脊椎管内是脊髓所在部位,上端在枕骨大孔与延髓相续,下端约平L1下缘,有的成人下端位置较低,小儿更明显。从脊髓发出的31对脊神经中,都含有来自脊髓前角、后角中间外侧角的躯体运动、感觉和内脏运动感觉的神经纤维。所谓内脏神经管理、脏器平滑肌,脾体同时也管理皮肤、血管、汗腺及立毛肌,内脏神经发自脊髓T1到L3,中间外侧角(这里指内脏神经的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另有出处,这里不予记述),内脏神经的交感神经在脊椎旁形成22~24对椎旁(神经)节形成交感链或在脊椎前形成椎前(神经)节再发出神经纤维到脏器。内脏神经在分布途中常攀附脏器或血管的表面形成内脏神经丛,再有丛发出分支到相应脏器,支配和调节内脏的功能。
心、肝、胆、脾、胃腧穴位置接受按摩或针灸刺激后,经过反射通路(另有体液调节)支配、调节相应脏器功能变化。如来自T6~9交感节组成的内脏大神经和来自T10~11交感节组成的内脏小神经分别终于腹腔节、主动脉肾节,再由这些节发出神经纤维分布至肝、脾、肾及腹腔内胃、小肠等大部分消化道、结肠,刺激这些腧穴(上已述及)可起到调节肝、胆、胃、小肠、结肠脏器功能,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在骶(dǐ)部按摩推七节穴,刺激反射可调节结肠下部、直肠等器官功能活动,所以推七节穴可治疗小儿腹泻。
内脏神经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消长,是一对既矛盾又统一的整体,穴位的选择,手法的运用,刺激的强度是要因病而异。
小儿推拿手部穴位的机理,是气血运行的路线,内连五脏六脏,外连四肢百骸,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调理着脏器功能活动,发生疾病后,调节功能也相应改变。所以在有关经脉穴位上进行推拿按摩,能调整人体各部位的功能。如清和补大肠,该部位是大肠经循环路线,三光穴是大肠经腧穴,大肠失,故刺激大肠(结肠)经穴可调理大肠的功能。如偏热症取六腑穴,此穴是心经循行路线,少阴心经与太阳小肠经相表里,所以退六脏可起到清心和小肠热的作用。
《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焉有不健康的道理”。在腹部进行揉压可增强胃的运动、肠的蠕动,促进胃肠吸收功能,中脘是胃的募穴,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天枢是大肠的募穴,胃肠功能失调刺激其募穴,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引起白癜风的原因治疗白癜风的土方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cxrzz/1923.html
- 上一篇文章: 艾灸如何治疗腹泻
- 下一篇文章: 益生菌可以治疗这八种腹泻,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