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肠息肉 > 肠息肉症状 > > 正文 >

肠息肉nbsp无小事

背景:

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每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达30万,并以年均4%增幅不断攀升。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已经高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研究显示,80%左右的大肠癌是由息肉恶变而来。病例

59岁的周先生,最近很郁闷。2年前,他开始出现大便间断带血,医院就诊,诊断为“痔疮”,予以痔疮胶圈套扎,在此以后1年多的时间里,便血情况不再出现。

但半年前,周先生再次出现大便带血,甚至出现便后喷血的情况,极度恐慌下来我院就诊,行肠镜检查,发现距肛门约10cm位置处,长了一枚直径约2cm、长约3cm的肠息肉,予以肠镜下行息肉套扎术,术后恢复不错。他以为息肉不会再发,回家后又开始偷偷喝酒,照样吃辣椒、嚼肥肉,结果仅仅3个月后,他又感大便不通畅、不成形。

这时,医院行肠镜检查,发现结肠里面又长出息肉,虽然个头仅有1cm,没有上次大,但数量却比上次多,大大小小总共有6枚。他只好再次接受直肠息肉电灼术。

什么是息肉

息肉系指粘膜面突出的一种赘生物,而不管它的大小、形态及其组织学类型。大肠息肉约占肠道息肉的80%,其中大多数位于乙状结肠或直肠,单发多见,多发者占15%-42%,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对于肠息肉,不能听之任之。因为医学研究证明,多数肠癌来自肠息肉癌变。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发病中位年龄约为57岁,男女比为1.65:1,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及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

临床表现

大肠腺瘤是最重要的大肠癌癌前病变,目前多数研究认为80%以上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从腺瘤演变为大肠癌大约需要5年以上,平均10-15年,也可能终生不变。

腺瘤可分为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和绒毛状腺瘤。腺瘤发生癌变的几率与腺瘤的大小、病理类型、不典型增生程度及外形有关。一般大于2cm、绒毛状腺瘤、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广基腺瘤癌变的几率较大。

多数大肠腺瘤性息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少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稀便,次数增多,还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偶有腹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有家族史的病例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少,一些患者常因肠道外症状就诊,容易忽视或漏诊,因此,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尽早明确诊断。凡出现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中老年男性,应注意做进一步检查,以提高大肠息肉的发现率和确诊率。

预防和治疗

长期高脂、高磷、低纤维和低钙饮食是大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所以,患肠息肉者应该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和油炸、生冷、油腻、高脂肪食物,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保持大便畅通,以防脂肪、能量堆积,湿热、瘀毒内聚,导致癌变。

建议年纪大于50岁的一般人群,进行结肠癌和结直肠腺瘤的筛查,并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电凝圈套等手段切除病变。但是,肠息肉切除后,并非一劳永逸,因为内镜下切除后结直肠腺瘤的4年再发率高达46.7%,甚至11.2%发展为进展型的结直肠腺瘤,0.6%演变为结直肠癌,因此需要术后随访。

一旦发生便血,大家最先想到的通常是痔疮,但有时候,肠息肉、肠癌症状不典型,会和痔疮发病相混淆,延误肠息肉或肠癌的诊断治疗。所以,“便血”时不要简单自以为是痔疮出血,建议同时到消化内科就诊。









































最好白癜风医院电话
北京白癜风医院电话

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cxrzz/1396.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jwd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肠息肉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