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本病见于任何年龄,但20~30岁最多见。临床症状以粘液脓血便、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为主;急性危重病例,有全身症状,并常伴有肠道外疾病和肝损害、关节炎、皮肤损害、心肌病变、口腔溃疡、虹膜睫状体炎及内分泌病症。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痢疾”、“泄泻”、“肠风”、“下利”等范畴。为感受外邪,外邪致泻,以暑、湿、寒、热较为常见,其中以湿邪最为多见,因脾恶湿而喜燥,外感湿邪,最易困阻脾土,脾失健运,水谷混杂而下,以致发生泄泻。故有“湿多成五泄”和“无湿不成泻”之说。其他寒邪和暑热之邪,即可侵袭肺卫,从表入里,使脾胃升降失司,亦可直接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但仍多与湿邪相兼而致病。所以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炷·泻泄源流》说:“湿盛而殆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原子湿者也。”另外,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恣食肥甘,湿热内蕴;或误食生冷不洁之物。此外,情志失调脾气素虚,或原有食滞,或本有湿阻,但未至发病,复因情志失调,忧郁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气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受制,运化失常,而成泄泻。若患者情绪仍抑郁不解,其后即便没有食滞、湿阻等因素,每遇大怒或精神紧张,即发生泄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篇所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上,脾气受伤而然。”
中医诊断和分型:
1、肠道湿热证
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便下脓血,便次较多,口干口苦,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
方剂:芍药汤。
常用药物:黄连、黄芩、白芍、木香、甘草。
临证加减:如大便带血,加地榆、仙鹤草、槐花;如热盛入络,出血不止,加水牛角片、赤芍、丹皮、生地、黑山栀;湿浊较重,舌苔垢腻,加石菖蒲、生苡仁、败酱草。
2、虚弱证
主要症状有腹部隐痛,大便溏薄,食欲不振,稍进油腻则腹痛腹泻,神疲乏力,舌质淡,体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化湿。
方剂:参苓白术丸。
常用药物: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陈皮、甘草。
临证加减:如食欲不振,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加神曲、焦山楂;肝郁脾虚,腹部隐痛,痛则欲泻,合以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防风、陈皮)加木瓜;脾肾两虚,大便稀薄,或五更黎明腹泻,畏寒怕冷,加理中丸(党参、干姜、白术、甘草)、四神丸(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补骨脂)。
3、肝肾阴虚证
主要症状有大便干结不畅,夹有粘液,或便下脓血,形体消瘦,口干,或有低热,舌质光红无苔有裂纹,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肝。
方剂:六味地黄丸。
常用药物:干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枸杞子、白芍。
临证加减:阴虚络涩不畅,腹痛或腹有包块加当归、桃仁、赤芍、莪术;阴虚血热,便夹鲜血,加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侧柏叶、地榆、仙鹤草;排便不畅,加决明子、何首乌、当归。
除了药物治疗外,注意生活的调节对本病的康复也十分重要,一般宜进食低纤维、低脂肪、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对有或可疑不能耐受的食物,如牛奶、花生等尽量避免,忌食辛冷刺激之品,戒烟酒。腹痛腹泻者,宜食低渣、低脂肪、低乳糖饮食,特别是对病情较重,脓血便明显,营养不良的患者,可采取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的方法治疗,病情特别重的,应采取全肠外营养治疗。长期出血的病人,注意补充铁剂。保持心情舒畅,起居有常,避免劳累过度,防止肠道感染,增强体质,对预防本病的发作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土方是什么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cxrzl/5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