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CRF)是各种慢性肾脏病进行性进展,引起肾单位和肾功能不可逆地丧失,导致以代谢产物和毒物储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分泌失调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如何延缓CRF的进展仍是科研及临床治疗的难题。虽然随着血液净化及腹膜透析技术的发展,延长了尿毒症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了生活质量。但因透析费用较高,很多病人无法承担;另外,血液及腹膜透析治疗也不适宜早、中期CRF患者。因此寻找方便、可行适用于绝大多数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如何抓好早、中期CRF的治疗,探讨CRF进行性恶化的机制,寻找有效治疗方法,早期预防、延缓或阻止CRF病情的进展。
我们认为脾肾不足,湿浊瘀血阻滞为CRF病机关键,浊毒壅滞三焦、上扰清空、外袭肢节,加重脾肾两脏衰竭,气血生成更显不足;浊毒与血瘀相兼,脏腑病变进一步加重。结肠、直肠黏膜表面积大,动脉、静脉、淋巴丛丰富,具有很强的吸收及排泌功能。结肠、直肠给药通过黏膜的迅速吸收进入大循环而发挥药效。中医理论中的大肠包括现代解剖的结肠和直肠,大肠与肺相表里,而“肺朝百脉”,所以药物经结肠、直肠吸收后可通过经脉由肺将药物运送到各个组织器官。西医理论认为,蛋白摄入后,其代谢产物血尿素氮75%应从肾脏排泄,25%进入结肠,部分由肠道排除。但在慢性肾衰竭时,结肠中尿素氮含量从占正常总量的25%可升至80%,此时肠道是肾外清除毒性物质的重要途径[3]
研究证实,尿毒症患者肠道内每日含尿素70.0g,肌酐2.9g,尿酸2.5g,磷2.0g,明显多于每日尿内的含量[4],肠黏膜既有排泌功能又有吸收功能,具有半透膜特性,有选择性的吸收和排泄功能。这些从中西医两方面为结肠、直肠给药治疗CRF提供了理论依据,酷似“透析”作用。早在多年前国内外学者就已开始研究胃肠透析治疗CRF。利用透析液排出体内代谢产物,同时又将透析液中对人体需要的物质吸收入血液,既清除体内毒素,又改善机体内环境。国外有学者试用小剂量持续胃肠透析,发现肠道对肌酐、尿酸、磷、的清除效果与每周12h的血液透析相近,但因进液量多,腹泻剧烈,难以坚持。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人应用以大黄为主的中药方治疗[7]取得一定效果。
我们将原有的结肠透析进行改良,采用中药序贯结肠透析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我们充分地利用结肠灌注透析机优点,在进行全结肠灌洗,彻底清洗了结肠内的代谢产物及体内毒素,减少了结肠黏膜对肠内有毒物的重吸收,减轻肾脏的负担;肠道清洗后,再进行中药保留灌肠,药物容易保留和吸收。另外通过蠕动灌注方式可将中药送到高位结肠,改变了以前传统方法只能到达直肠段或乙状结肠的缺点,不但充分扩大了结肠黏膜与中药接触的面积,而且药液在肠腔中停留的时间明显延长,利于充分发挥药效。而传统人工保留灌肠疗法,由于在给药前不能很好的清洁肠道,使得药物透过肠黏膜不佳,药液停留时间较结肠部位短,因而疗效不能充分发挥。禁忌症:1)严重痔疮、近期有肠道内及肛区出血;2)精神病患者;3)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权威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专科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cxrzl/4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