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肠息肉 > 肠息肉治疗 > > 正文 >

肠息肉,有恶变倾向说明体质有问题

点击“康系饮食”↑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一、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前者与癌发生关系密切,是癌前期病变,后者与癌发生关系较少。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故常统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分类,因此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不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医生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

1、症状体征

多数息肉起病隐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粘液或粘液血便,偶有腹痛,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贫血,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肠道外症状就诊,切不可忽视,例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应考虑Gardner综合征的可能,出现皮肤粘膜色素斑应考虑P-J综合征等,一些作者指出,对可疑有息肉病的患者,即使家族无息肉病史,都应常规作结肠镜检查以排除综合征的可能。

由于大肠息肉临床上常无症状,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较轻微和不典型而往往被人忽视,一般多以便血,大便带血,粘液血便来就诊,又常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患或“痢疾”而延误其必要的检查。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确诊,这样,大肠息肉的发现率和确诊率可望大大提高。

小的息肉一般无症状,待发展致较大时会出现便潜血、鲜血便的症状。青年性息肉往往自然脱落并出现便血,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重叠或在肛门外露出。消化道息肉中最常见的是大肠息肉。部分大肠息肉在某些因素的长期刺激下有一定的癌变倾向。

(1)腺瘤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年人

结肠腺瘤是大肠的良性上皮肿瘤。根据组织学结构分成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①管状腺瘤: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径在1厘米以下。80%有蒂。其癌变率在1%~5%左右。

②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都较大,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为广基,约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红色,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质软易碎,触之能活动,如触及硬结或固定,则表示有癌变可能。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

③混合型腺瘤:是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有一种遗传性家族性腺瘤病,又称家族性多发性息肉,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

(2)儿童性息肉

发生在2-8岁儿童的大肠息肉叫做儿童性息肉。主要症状是便血,有时排便时可从肛门脱出,排便后可缩回肛门内,反复出血会导致儿童贫血,影响生长发育。

(3)增生性息肉

是大肠中最常见的息肉,表现为肠粘膜上的小隆起。多无临床症状。

(4)炎性息肉

又称假息肉,是由于肠炎炎性刺激而引起炎性反应增生。

(5)淋巴性息肉

淋巴性息肉亦称良性淋巴瘤,多见于20-40岁成人,亦可发生于儿童,男性略多,多发于直肠,尤其是下段直肠,多数为单发,亦可多发,大小不等,直径可自数毫米至3-4厘米。表面光滑或分叶状或有表浅溃疡形成。多数无蒂,有蒂时亦短粗。淋巴息肉不发生癌变。较少见的是良性淋巴性息肉病。表现为数量很多的淋巴性息肉。呈5-6厘米的小球形息肉,多发病于儿童。

(6)黑斑息肉综合征

本病有三大特点,一是有家族遗传性;二是病人有皮肤、粘膜色素沉着,表现口腔粘膜、口唇周围、面颊及指甲有黑色素斑;三是胃肠道有多发性息肉。因大肠息肉在某些因素的长期刺激下有一定的癌变倾向,故建议早期予以切除。

2、大肠息肉的病因

1)高脂肪膳食能增加结、直肠中的胆酸。细菌与胆酸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2)大便中粗渣和异物及其他大肠息肉的病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   3)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   4)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3、大肠息肉的并发症

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贫血。

二、小肠息肉

小肠息肉也叫小肠腺瘤,是发生于小肠黏膜上皮或肠腺体上皮的肿瘤,好发于十二指肠和回肠,体积小、带蒂,呈息肉样生长,是一组由纤维血管为核心覆盖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息肉样突出物所构成,故又称肠息肉。小肠腺瘤有恶变的趋势,上皮层内有分化程度不同的腺细胞,含绒毛成分多的绒毛状腺瘤恶变率最高,以腺管成分为主的管状腺瘤恶变率较低。

1、症状体征

小肠容受性好,内容物常为液体,而且腺瘤一般生长较慢,故小肠腺瘤可在较长时间内常无症状。随着病程发展,约有50%的病人有较明显症状,多见于出现并发症之后,其余半数病人仅在剖腹做其他手术或尸检时才被发现。最常见的表现为腹痛、肠套叠、消化道出血及其他消化道症状。

1)腹痛

最常见,约50%的小肠腺瘤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腹痛。疼痛多位于中腹部或脐周,多数病人常为间歇性疼痛,呈阵发性加重,有隐痛、钝痛、胀痛甚至绞痛,疼痛多在进食后发生,常可自行缓解或减轻。初起时不重,随病程而加重,常伴有肠鸣。腹痛多由于肿瘤引起肠功能紊乱,瘤体表面坏死致炎症反应、溃疡,小肠套叠,小肠部分梗阻或完全梗阻所致。其中以小肠套叠最为多见,腺瘤向腔内生长,可随肠蠕动及肠内容物向远侧肠袢推进,引起肠套叠,特点是肠梗阻反复发作,并可自行缓解而呈间歇性。有部分病人腹痛可急性发作,常需急诊手术以解除梗阻,但大部分过去有类似腹痛发作,首次发作而不能缓解者仍属少数。腹痛在病变早期常不易引起重视,易被误诊为肠痉挛、肠蛔虫症等,有时甚至误诊长达数年。

2)消化道出血

也颇常见,约1/4左右小肠腺瘤患者可有消化道出血。肿瘤膨胀性生长到一定体积,肿瘤糜烂致瘤体表面血管破溃而引起出血。多数病人出血一般较小,表现为间歇性黑便或仅有大便潜血阳性,严重出血者少见。长期的慢性失血,常有程度不同的贫血,病人面色苍白或萎黄、消瘦。另一部分病人可表现为急性消化道出血,出现暗红色或鲜红色便,有时也可反复发作,甚至常因出血严重而需急诊手术。

3)其他

尚有腹部不适、嗳气、恶心呕吐、体重下降、腹胀甚至腹泻等,十二指肠乳头部的腺瘤可因压迫或阻塞胆总管下端而引起梗阻性黄疸。

4)体征

一般无明显阳性体征,长期的隐性出血可有贫血貌,PJS患者可见口唇黏膜、颊黏膜、牙龈、指趾掌面等处黑色斑块。肠梗阻时可有腹部局限性膨隆,肠鸣音阵发性亢进或有气过水声,在肠套叠时可扪及椭圆形肿块,尤其是在腹痛发作肠管痉挛时更明显。

2、病理病因

小肠腺瘤多发生于十二指肠和回肠,空肠较少。一般来自肠黏膜上皮或腺上皮,多向肠腔内突出,可为单发或多发,往往带蒂,其游离端常指向远端。腺瘤大小不一,小者直径仅数毫米,大者可达3~4cm。

3、并发症

1)消化道出血,肿瘤膨胀性生长到一定体积,肿瘤糜烂致瘤体表面血管破溃而引起出血。

2)黄疸,十二指肠乳头部的腺瘤可因压迫或阻塞胆总管下端而引起梗阻性黄疸。

3)贫血、肠套叠是小肠腺癌常见并发症,亦是就诊的主要原因。

4、发病机制

小肠腺瘤与大肠腺瘤一样,根据其组织学结构可分成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1)管状腺瘤

亦称腺瘤样息肉或息肉状腺瘤。以发生于十二指肠最多(41.3%),其次为回肠(34.3%),空肠较少(22.3%)。多是单发,也可多发,多发的病例可集中在一段肠管或全部小肠,甚至整个胃肠道。此种腺瘤呈息肉状,大多有蒂。据统计,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病例50%可伴发小肠腺瘤。很多病例无症状,出现症状者以出血较多,亦可引起肠套叠。

2)绒毛状腺瘤

亦称为乳头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最多发生于十二指肠内,但亦仅占十二指肠肿瘤的1%~3%。从十二指肠开始向远侧肠管逐渐减少。体积较管状腺瘤大,0.5cm~8.5cm不等,但大多数<5cm。

3)混合性腺瘤

亦称绒毛腺管状腺瘤。上述两种结构并存,生物学行为介于上述二种腺瘤之间。

另外尚有非瘤性息肉:如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一般可自行消失。错构瘤性息肉如:家族性黏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息肉病(简称PJS)是一种显性遗传疾病,其特点是:①口唇、颊黏膜、牙龈、手足屈侧的皮肤有黑色素斑(简称黑斑),不高出皮肤及黏膜表面,大小约1~4cm,多在儿童和青春期出现;②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以空肠多发,大多有蒂,组织学上为一种错构瘤;③有家族遗传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肠套叠是本病的急性并发症,少数可癌变。

指点转发,

就是最好的支持和肯定。

食疗加量子排毒治疗

1治疗方法:量子化产品针对组成人体的各种化学元素,采用纳米切割技术将外部的化学元素“微粒子”和“高频能量波”,通过“稀释和震荡”于水中,将其口服下去,致使细胞内的微粒子产生同频共振,把沉积污垢震荡剥离,同时高频能量波修复了基因。而剥离开来的污垢,通过排便、排尿、出汗、呼吸等排泄系统排出体外(其中主要是通过血管将载有污垢的血液送给肝胆进行处理后,再由胆管流入肠道,从肛门排出体外);排毒期间配合饮食治疗,使慢性病者、亚健康者得以治愈;帮你身体健康长寿。

2最需要排毒治疗的36种人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便秘、肥胖症、脂肪肝、胆结石、黄褐斑、痤疮、胆囊炎、湿疹、冠心病、肝硬化、牛皮癣、红斑狼疮、痛风、肝炎、过敏、失眠、关节炎、类风湿、口臭、体味发臭、血液粘稠、空腔溃疡、前列腺炎、卵巢囊肿、乳腺增生、子宫肌瘤、腰背疼痛、前列腺肥大、营养吸收不良、慢性支气管炎、过多服用药物、颈肩背疼痛、内分泌紊乱。

3七类人群排毒立竿见影:1)高血压、痛风、高血脂及脑供血不足的系列疾病,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异常);2)肝炎、脂肪肝、肾结石、肾炎、胆结石、胆囊炎、鼻炎、咽炎、胃炎、肠炎、前列腺炎、关节炎、便秘;3)肥胖、痤疮、粉刺、乳腺增生、妇科炎症、不孕不育、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痛经、附件炎、内分泌失调、色斑、皮肤粗糙灰暗、各类皮肤病调整;4)头晕、乏力、睡眠差、食欲不振、易疲劳、健忘失眠、男女性功能低下;5)有孕育计划,并减少胎毒,提高母婴抵抗力的夫妇双方;6)渴望提高免疫能力,健康长寿,恢复年轻状态的人士;7)想远离癌症、不得重大疾病的人群。(联系)

长按







































北京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cxrzl/1400.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jwd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肠息肉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