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肠息肉 > 肠息肉危害 > > 正文 >

TA与艾滋病并列为第四隐形杀手严重

中医专家有关呼吸系统的三个小科普,一定用得上!

1

哮喘不可怕,预防最重要!

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儿童的发病率升高得更明显。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但是这种慢性炎症是一种过敏性炎症,应用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

哮喘常常因接触过敏物诱发,常见的过敏原有吸入性、食物等等,如室内尘螨(藏在床上被子、枕头、地毯中)、猫狗等有皮毛的动物、花粉、烟雾和霉菌,海鲜鱼虾蟹等等,还有病毒感染、剧烈的运动和情绪波动、某些药物(阿司匹林等)也能诱发哮喘的发作。哮喘患者多半有家族史。

患有哮喘的人不必自卑,也不必悲观失望,只要预防控制得好,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很多奥林匹克运动员、著名的领导、知名人士和普通人患有哮喘,但都生活得很好。

哮喘是可以预防的。对于具有哮喘或特应性家族史的儿童和成年人,避免被动吸烟、室尘螨、猫和蟑螂等过敏原有利于预防哮喘的发作。另外注意防寒保暖,增强体质,避免反复感冒诱发哮喘非常重要。通过规范使用药物,能很好地控制哮喘的发作及预防复发,尤其要重视缓解期的防治,就是哮喘不发作的时候也要服用药物来预防,这也是我们中医药的优势。

2

你还在为反复感冒烦恼吗?

感冒是每个人都得过的病,70%-80%的感冒都是由各种病毒引起,在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情况下,人体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原已寄生在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可迅速繁殖,引起感冒,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更容易发病,出现反复感冒的情况。

病毒性感冒是有自限性的,也就是说普通感冒,就算不吃药,3-7天也可以自愈。但很多人一感冒就想到吃抗菌素,这是个误区,阿莫西林、头孢类等抗菌素对病毒是无效的。感冒轻者注意休息及保暖,大量饮水即可逐渐痊愈。反复感冒、症状明显、医院就诊,对症用药,减轻症状。

感冒虽然是小病,但反复感冒很痛苦,如何预防感冒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中医认为,反复感冒是人体气虚或阳虚的表现之一,通过服用补气温阳的中药可以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的作用。另外一些外治法如“穴位敷贴”、“耳穴压豆”等,也可以起到温阳散寒,减少感冒复发的效果,大家快来试试吧!

3

你不知道的慢阻肺!

什么叫慢阻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包括阻慢性支气管炎和塞性肺气肿。发展到严重阶段,还会出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等,危及患者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COPD在全球疾病死亡原因当中,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与艾滋病一起并列第四位,称为“第四隐形杀手”。

主要诱因

吸烟和环境污染是造成COPD患者增多的主要原因。吸烟种类和开始吸烟的年龄对COPD患病率有明显影响。此外,被动吸烟的成年人患COPD的机会要增加10%至40%。感冒是诱发慢阻肺反复发作的主要诱因。

主要症状

咳嗽、咯痰、活动后的喘息。

预防及保健

①停止吸烟、控制职业和环境污染、减少有害气体和有害颗粒吸入等;

②顺应季节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物,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③采用各种措施预防感冒,如穴位敷贴、艾灸足三里,按摩迎香穴、揉或刺激耳垂部穴位等。可定期接种流感疫苗;

④坚持呼吸功能的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适度锻炼,如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或慢跑、登山、游泳等;

何时需要立即就诊

如果患者出现气喘加重、咳嗽加剧、痰量增加、或伴发热、精神差、胃口差等全身症状,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表现,需立即就诊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专家链接

医院肺病科

兰智慧

主任中医师,博士

擅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如急、慢性咳嗽、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扩张、肺炎、呼吸衰竭、肺癌等。

坐诊时间

医院门诊:周三上午,周五下午

国医堂坐诊时间:周二下午,周四上午

医院红谷滩门诊:周一上午

医院阳明路门诊:周五上午

推荐阅读

这款“千金菜”竟是“抗癌霸王”,90%的人都不知道!

医生都不会碰的9种食物,你却天天都在吃!

骨科专家从来不做9种姿势,你却天天在做!

真神奇,诊脉就诊出肠息肉!有人叫她“美丽天使”!下乡义诊百姓凌晨四点开始排队!

节气养生

今天寒露,天渐渐冷了,该怎么养生呢?









































北京比较好的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较好

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cxrwh/4865.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jwd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肠息肉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