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切了息肉,还是会恶变因为切息肉有时
有些人的肠道里,会长出一两颗甚至一撮小肉疙瘩,这种“小疙瘩”就是肠息肉。
数据显示,80%~90%的肠癌是由“息肉恶变”产生的,及时切除息肉有助预防肠癌的发生。
然而,临床上有很多患者,明明切了息肉,还是得了肠癌。
肠息肉绝不能一切了事
肠息肉本身不是癌,但有可能变成癌,比较危险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肠息肉一般分为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还有家族性息肉肠息肉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一般而言,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类。
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与肠癌的发病关系不大。
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结肠癌来自结肠腺瘤,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当然,腺瘤性息肉是否癌变还与患者年龄,息肉数量、大小有关。
家族性息肉与遗传因素有关,其癌变的倾向性几乎可以达到%。
特点为婴幼儿期无息肉,常开始于青年期。息肉数目往往非常多,好像铺路的鹅卵石一样,密密麻麻分布在肠道上。
一般来说,单个、两个息肉癌变概率不高,但数量越多,癌变机会越高;息肉越大癌变率也越高。1厘米以下的息肉癌变率为1%~3%;1厘米~2厘米的息肉,癌变率为20%;2厘米以上的息肉癌变率则为50%。
一般而言,腺瘤性息肉和家族性息肉是一定要切除的。但肠息肉绝不能一切了事,良性息肉也不例外。
这是因为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再生、复发的概率较高,有时候切息肉就像割韭菜,切除了旧的很可能还会长出新的,且复发时息肉的位置和性质都可能不一样;同时多发性息肉容易漏诊,息肉切除后必须密切随访复查。
临床上那些切了息肉,还是患上肠癌的人,很可能就是忽视了定期复查。
若息肉只有一个,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内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3年查一次;
有多个良性息肉,为保险起见,还是要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息肉大于2厘米、病理为绒毛状腺瘤和无蒂息肉,复查间隔应在1年以内。
肠息肉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部分大肠息肉患者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稀便、大便带血和黏液等,也可有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多,长蒂息肉或位置近肛门者可有肿物脱出肛门,少数患者甚至有腹部闷胀不适或隐痛症状。
然而,多数大肠息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
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的高风险人群,每年至少应做一次肠镜,这些人包括:
45岁以上人群;
有肠道症状的人群,如反复黑便、排便习惯改变等;
一级亲属中有大肠癌或腺瘤病史的成员;
大肠癌或息肉手术后或内镜治疗后随访复查;
有盆腔放射性治疗和胆囊切除史者;
符合以下任意两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酷爱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长期久坐或缺乏运动者等。
肠息肉该如何治疗?
根据息肉情况选择手术方案或者保守治疗腺瘤性、错构瘤性息肉,因为有恶变倾向,所以必须手术。炎性、增生性息肉,这两种为非肿瘤性息肉癌变几率非常小,故可选择保守方法治疗中医对息肉的保守治疗和防止复发有自己的特色。
中药消除息肉除了能根除病灶预防复发外,其采用的中药材大多是药食同源的食材,长期服用对人体副作用小,经各种中药调合性质后,对人体的危害几乎为零。
专门针对息肉的息福欣:
主要原理是核心药食同源成分已经通过先进的生物制剂技术浓缩成粉末,比起熬制的中药,效果无流失,更容易达到患处,直接吸收。先控制息肉发展。
再渗透累积、抑制、逐渐萎缩、使其消弭,再强肌体,避免复发,达到消除息肉防复发的目的。
肠息肉该如何饮食?
1、宜食用易于消化、质地较软的食物;
2、力求大便通畅,宜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银耳、海带等;
3、宜摄取具有润肠作用的食物,如:梨、香蕉、菠菜、蜂蜜、芝麻油及其他植物油、动物油;
4、久治不愈、长期出血、体虚者,宜食用适当清凉滋补性食品。
目前十剂堂微店开启,只需要识别
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cxrwh/10914.html
- 上一篇文章: 结肠癌合并结肠息肉术后,又见息肉,中药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