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悦悦主讲:夏玉清:中医院主任医师。王海箭: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夏玉清学生。
悦悦:有一种疾病不同地区统计发病率为25%到80%,即使治愈后,仍有近75%的人会复发,且中老年人复发率更高,有一类癌症几乎90%以上都是由这个疾病演变过来,您可能会说,真的有这种病吗?今天节目的现场就来了被这种病折磨出肠癌的患者,这个可怕的疾病就是肠息肉。
夏玉清、王海箭:我一直住在研究所,我这个中医,其实是西医出身,自己有疑问的事儿,我一定要做一起实验。上一些指标来证实,然后这样我自己亲自做了,我心里就有数。在患者身上疗效特别好,这对自己是最大的成就感和安慰。最重要的有一个目标:就想把自己做的这些年的,有成就的比较好的成熟的经验自己亲力亲地都走一遍。然后把它总结留给后人,这是我的奋斗目标。
扶正三穴。“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就是说胃虚是很多疾病的一个源头。在中医这个脾和胃,是相互表里的一个脏腑。这里所说的胃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脾虚。脾虚是很多疾病的源头,同时也是我们在这里所讲到的,肠息肉的源头。因为肠息肉它的产生,在中医理论里讲,它可能跟饮食不节、情志不遂,还有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导致脾虚,如果正常的话,我们饮食经口进入体内以后,是脾胃的腐熟运化,然后化生气血。它的糟粕经过肠道排出体外。而脾虚以后,它的这个过程被打乱了,水谷不能转化成气血,不能化生精微了。它就产生了湿,湿停留在体内又产生了痰浊,痰浊阻碍和湿一起阻碍气机,然后又可以产生瘀血。湿、痰、瘀结于肠道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这个息肉。所以肠的病多数都是从脾来论治。一贯思想就是扶正祛邪。
一般变成息肉了,它就是由于瘀造成的。瘀时间久了它就变成息肉了。痰瘀久了和这个瘀结合起来,也变成息肉了。它的原因是脾虚。我们健了脾,脾不虚了,那么这个湿也就少了。没有湿就不能有痰了。痰没有了就不会出现瘀了,所以就是这第一个机理。
肠息肉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脾虚,脾虚之后,容易出现湿、痰、瘀,这些结合在一起就容易产生息肉,所以预防息肉的方法就是扶正祛邪,健脾助运。还提醒大家,当出现排便规律改变,时而腹泻时而便秘,或是便血、腹胀腹痛时,就要注意自己是不是有息肉的问题。
肠息肉症状:排便规律改变、便血、黏液便、腹痛腹胀。但值得注意的,近50%的病人完全没有什么症状。建议50岁以上的患者最好每年去做一次肠镜检查,排除息肉问题。
扶正三穴。1、曲池。就在屈肘后肘横纹内侧顶点到肱骨外上髁中点。
2、足三里。外膝眼往下四横指胫骨前峭外一横指。(膑骨横线,下边你的手指头四指)
3、三阴交。三阴交在内踝尖上三寸即四横指。
这三个穴就是扶正,扶正才能祛邪。祛邪就是祛病。这三个穴位是保护人体后天之本。腹部三穴五针,温中补虚、健脾益气、化痰祛瘀。
针对息肉三穴。1、关元穴。神阙这个本身就是在肚脐的中间,关元在肚脐的下三寸(即四横指)。它能扶正,第二它能提宗气。
2、提托穴。提托是在水道的旁开两寸,即脐下三寸两侧旁开四寸,即六横指处。
3、水道穴。水道是在这个关元的旁开两寸,即在脐下三寸两侧旁开两寸,即三横指处。
所以这三个穴它们都有健脾利湿,特别是提托穴,它有提升的这个能力。
如何预防息肉,我们推荐了预防息肉3+3六个穴位。
还有一碗每天都会吃的扶正粥。糙米50克+山药50克+黑芝麻20克+薏米20克+大枣3颗+红豆20克。功效:健脾补肾,益气养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注明:
http://www.jwdan.com/cxrzl/11349.html